【探索世界】揭開佩特拉的千年封印

撰文.攝影/安培淂(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翻譯/曹雅慧

九九六年,我在約旦(Jordan)初次遇見了阿里.阿貝度爾。我們聊沒幾句,他便跟我提到想娶第二個老婆。我問他為什麼,只見他開懷大笑,濃密的髭鬚微微遮住張大的嘴巴,遮不住滿臉幸福的樣子。

然而最近我們再度相逢,情況卻完全改觀了。我問他是否早已將年輕的二太太娶進門,他卻說已經不再有這個念頭了。我追問箇中原委,這次他板著臉冷冷地說:「我為什麼要再討一個老婆,一個就已經太夠了!」此刻阿里嘴上少了濃密的髭鬚,痛苦的表情無處遁藏。

冒險家發現世外桃源

阿里雖已年屆半百,但身體依然強健。之前他有五個孩子,這幾年又添了三個,原本住的房子不敷使用,只好擴建。雖然阿里依然保有熱情與幽默感,但已不復當年的意氣風發,顯得抑鬱寡歡。

原來,他的憂心是因為一向賴以維生的佩特拉(Petra)古城,景況大不如前了。「過去幾年,這裏的觀光客人數遽減,現在幾乎沒人來,有時候根本見不到約旦以外的遊客。這對我們佩特拉的貝都因人來說,真是一大恥辱!」

對數十年來倚靠觀光業過活的三千名貝都因人(Bedouin,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來說,目前的局勢的確令人沮喪。多年的兵禍連結,加上外界對中東地區的安全感到疑慮,使得這座世界遺產再度受到世人冷落。

佩特拉曾遺世獨立了兩千年,直到將近兩百年前,才又為世人所注意。這座由那巴頓人(Nabatean)所建造,曾以「玫瑰紅岩城」之名聞世的古城,是由近代一位瑞士學者約翰.伯克哈(Johann Burckhardt)所「發現」的。他進入古城時,發現大部分的建築雖然飽經風霜,卻仍屹立不搖,熠熠生輝。

當然說伯哈克「發現」佩特拉是不正確的,因為貝都因人早就知道這座古城的存在,並有許多貝都因人就在其中生活。

伯哈克在一八一二年時喬裝成伊斯蘭朝聖者,說服幾位貝都因人,帶領他從佩特拉以東四公里的艾吉鎮(EL Ji,現為瓦迪木沙鎮──Wadi Mousa)出發西行,前往以摩西之弟命名的亞倫(Aaron)山探察。

這位學者兼探險家沿途記載了該地所有的重要遺跡,景觀與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並無二致。這座古城當年一度是中東貿易中心,商業鼎盛,現在顯露在外的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考古學家們確定大部分的古城至今尚未出土,而挖掘工作也持續進行中。

自從伯克哈來此探險後,佩特拉古城便在旅行家之口耳相傳。當世界各地的遊客開始匯聚至佩特拉,約旦政府發現此地將帶來大筆觀光收入,於是要求住在古蹟裏的貝都因人撤離。一九八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佩特拉列為世界遺產,使得貝都因人的情勢益加嚴峻。

政府為觀光趕走居民

有些世居於此的貝都因人僅管歷經諸多地震、戰爭和經濟衰退的打擊,都未曾棄城而去。他們宣稱自己是那巴頓人真正的後裔,有權住在這裏,至少得以利用佩特拉的資源來營生。

在這廣達一千餘平方公里的範圍裏,散布著數以千計的洞穴。阿里不僅是在地貝都因人的族裔,更是在洞穴出生的最後一代。當政府下達撤離指示時,阿里一家人被迫遷移到數公里外的翁沙胡(Umm Sayhun)新村。

儘管政府免費提供住屋,而且電力、飲用水以及電話一應俱全,許多貝都因人仍厭惡政府這項粗魯的決定,想要返回到自己的洞穴。

「政府給的房子只有兩個簡單的房間,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人口眾多,空間根本不夠,我們必須自掏腰包擴建。這種情形比比皆是,政府有責任賠償我們的損失。佩特拉過去是我們的家鄉,現在依舊是,但我們已失去對它的控制權了。」

對貝都因人來說,佩特拉的確是他們的家鄉。以往他們住在石造的古建築裏,以四周青綠的牧草餵食羊群,並且利用那巴頓人建的貯水槽供應飲用水;然而如今已很難見到有貝都因人在古城廢墟中牧羊了。

為了讓平日數以千計的觀光客能夠在古城裏愜意優遊,政府禁止羊群進入本區的中心地帶。貝都因人捨棄傳統的生活方式,換來的是一項直到近幾年才較有利潤的工作──販售紀念品、引領遊客前往偏遠隱密的角落,或是帶遊客騎騎駱駝。

雖然政府允許貝都因人在廢墟裏開店,但與我上次到此拜訪時所見的盛況相比,現在店家少了很多。對於像我這樣的遊客來說,這種改變是好的。因為以往觀賞古蹟時,總會看到一些與環境格格不入的小吃攤或紀念品店,令人十分氣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甬道盡頭 ↑ 走過全長一點五公里的峽道,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由法老王寶物殿揭開序幕,佩特拉的壯麗身姿,在狹窄的甬道盡頭豁然而現。
兜售紀念品 ↑ 佩特拉的孩子們,會趁假期時在古城中兜售紀念品以貼補家用。然而中東的長年戰亂阻擋了遊客的腳步,也影響了他們的生計。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