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企畫專題:唐山過台灣】先民度海而來的歷史見證 關津澎湖

撰文/陳宏合(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蕭耀華(經典雜誌攝影)

一月中旬,澎湖天后宮前,海面波濤翻湧,天上烏雲鋪天蓋地,東北季風吹得窗子嘎嘎作響,街上行人趕緊躲入屋內,瀰漫著一股不安的氣息。

也正是四百年前的此時,五十艘明朝海軍的戰船湧進馬公港,三艘荷蘭戰船上前接陣。

「我國朝廷規定,凡不是朝貢國家,一律不准通商,你們必須退出澎湖!」明朝主帥沈有容,要求荷蘭人立刻退兵。他話剛落下,「刷!刷!」荷蘭士兵就抽出戰刀,逼進沈有容。

怎知沈有容不為所動,荷蘭將領韋麻郎(Wijbrand van Warwijck)趕緊諭令他的士兵退下,雙方一度劍拔弩張。一個月後,沈有容略施小計,暗示已調派大軍,要來包圍澎湖。韋麻郎這才不得已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撤離澎湖。

開啟台灣新時代

這是外國勢力第一次入侵澎湖。當年兩軍談判的地點,就在澎湖的天后宮。

「這是國寶,沒有特別許可,誰也不能打開來!」天后宮的廟祝指著後殿地上一只長條形木箱,嚴正地告訴我們說,這裏面裝的正是《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是全台灣最早的石碑,剛從故宮參展結束送回來的國寶。」

明、荷此次爭端,發生於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四年)。十八年後,荷蘭捲土重來,並在馬公構築城堡。明朝為止戰端,曾建議荷蘭去占領台灣,荷蘭雖早有謀台之意,但因為荷蘭實地勘察台灣,發現並無良港可以停泊歐洲船艦,一直不願意撤出澎湖。

一六二四年,一萬多明軍兵臨澎湖,雙方激戰。其間往來於日本、台灣與澎湖的海盜李旦,曾參與斡旋;最後;雙方議和,簽訂協議:荷蘭答應退出澎湖,明朝允許與荷蘭通商,並且同意荷蘭占領台灣。

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寶村表示,當初明朝讓荷蘭占領台灣,是因為澎湖當時屬於明朝版圖,而台灣不是,所以明朝要力保澎湖。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日本與荷蘭都有計畫要占領台灣,最後台灣被荷蘭捷足先登。台灣史學者李筱峰表示,公元一六二四年,荷蘭占領台灣,可說是占領澎湖不成,「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荷蘭兩次入侵澎湖,對台灣與澎湖的影響甚鉅。就台灣而言,固然,荷蘭是因為攻打以澳門為據點的葡萄牙人不成後;才轉占澎湖,但也正因為荷蘭允諾退出澎湖後,明朝政府才無異議,同意荷蘭占據台灣。而且,也正因為荷蘭據台後,積極將台灣發展成為東亞貿易轉運與分配站,台灣因此躍上以貿易為導向的海洋文明體系。

同時,也是因為荷蘭亟欲透過殖民台灣,謀取帝國利益,遂從閩粵沿海地區,招徠並鼓勵大量漢人到台灣開墾,才逐漸開啟「唐山過台灣」的時代洪流。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當荷蘭占領澎湖後,在某種意義上,似乎就已經扣下啟動「唐山過台灣」的歷史扳機。

強渡黑水溝,渡台關津

台灣納入清國版圖後,雖然清政府頒布「渡台管制令」,只開放廈門與台南的鹿耳門為兩岸的對渡口,澎湖因位居廈門與鹿耳門中間,成為台灣與大陸之間,移民、偷渡、走私與貿易往來最重要的中繼站。

從衛星空照圖看,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中間,地理位置正好位於福建的廈門、金門與台灣嘉義、台南之間。

澎湖做為「唐山過台灣」時期的海上中繼站,它既是先民橫渡台灣海峽的海上中繼站,也是落腳於澎湖的先民,日後續遷移到台灣的中繼點。

台灣海峽自古以來,有「海洋之險惡所」之稱。早期想橫渡台灣海峽到台灣的先民,必先以澎湖為關津。

冬季澎湖海面,波濤洶湧,西嶼鄉外垵漁港的漁民,不敢冒險出海捕魚。談起黑水溝與唐山過台灣的歷史,外垵村的漁民盧克堂說:「澎湖海水是深藍的,唯獨黑水溝的海水是黑色的。澎湖漁民都知道,黑水溝就在澎湖東吉嶼附近,在台灣嘉義與東吉之間的海域。」

「那裏的海水真的很黑,水流很急,漩渦很多,聽老一輩的人提起過,從前很多唐山人坐船到台灣,因為不熟悉澎湖水域,慘死在黑水溝。」盧克堂說。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澎湖天后宮 ↑ 澎湖天后宮是全台最早的媽祖廟,台灣最早的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即在此發現,並保留於此。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