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專題】被蹂躪的加里曼丹 走過變色大地

撰文‧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翻譯/張雅娟

到加里曼丹的外國人,無論國藉和性別,都會聽到「Hello, mister.」這句標準的問候語。除了全國採用的官方語言印尼話(Bahasa Indonesian)之外,當地印尼人對其他語言所知非常有限。縱然有語言與文化的障礙,外國臉孔總能引發加里曼丹人十足的好奇心和好客心。

在南婆羅洲馬辰市(Banjamarsin)繁盛一時的印度教王國,以及更早之前西加里曼丹的印度教王國只是其中兩例。十六世紀晚期,回教傳入加里曼丹,這些印度教王國的經濟與文化繼續昌盛,一直維持到荷蘭殖民者將整個加里曼丹併入他們的亞洲帝國為止,這個帝國的疆域,涵蓋現今印尼的大多數領土。

東加里曼丹人口超過兩百萬,是印尼婆羅洲四省中最大的一省。如同婆羅洲其他地區,東加里曼丹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最早進行開發者是殖民此地的荷蘭人;隨後是日本人,為期短暫;最終則是印尼人。

印尼人主要是指從印尼其他群島上遷徙過來的移民,因此在東加里曼丹本地人眼中,印尼人是外國人。婆羅洲島上的少數
族群是東加里曼丹真正的原住民。由起初的殖民強權以及目前的印尼政府所訂定出的行政疆界,某些地區的原住民至今仍不認同。木材、煤、黃金、鑽石以及少量的石油,在加里曼丹四省均已開發。

沙馬林達(Samarinda)是東加里曼丹的主要都市地帶,也是馬哈坎(Mahakam)河河段上蓬勃活躍的區域。恣意擴展的村莊散布於兩岸,沿著這條婆羅洲東部最重要的馬哈坎河向上游綿延數公里,接連起在現代事物與古老習俗夾縫中掙扎求生的部落社會。

林漁資源,逐漸耗盡

沙馬林達是重要的貿易港,堆貯著由上馬哈坎地區順流而下,等待出口的木材。小城沙馬林達活力充沛,許多居民傍水而居,人造垃圾隨著水流漂浮,這些受污染的水道是我前往丹融伊述(Tanjung Isuy)的起點。

丹融伊述是本努阿克人(Benuaq)聚居的小型社區,位於依述湖(Isuy Lake)西岸。上馬哈坎河的本努阿克人,主要以務農和捕魚為生。

「每年的這時候河水水淺,船隻無法快速航行。」出發時,駕船的人預先提醒我。在我停留的期間,這裏幾乎天天下雨,然而濕季卻尚未開始。因此,河流與湖泊呈現最低水位,在某種程度上讓漁夫們更容易討生活。

進入依述湖後,我們通過仍有魚、鳥安身的濕地。本努阿克族漁夫沿著這些壯觀的濕地捕魚,以養活家人。途中我造訪了幾間繫泊在濕地旁的水上浮屋,這些房屋的外觀大多千篇一律。

幾名婦女坐在浮動的木造平台上,忙著將男人們每日所得的漁獲加以分類、清洗。體形小的魚準備曬作魚乾,賣給城市商人,陳列在三馬林達附近市場上販售。對依述湖漁夫而言,捕魚不再是一種高利潤的工作,那只是湖上居民謀求生計、別無選擇的方式。

丹融豪爾(Tanjung Haur)有三百名漁夫住在船屋上,這些船屋依捕魚季節而移動。現是正是低水位期,漁獲量很大。丹融豪爾社區幾天之內就能捕獲五噸的新鮮淡水魚。這些漁人的笑容和生活讓我有所感悟,原來從簡單之至的生活中也能得到快樂。

然而,如今的加里曼丹再也不是十九世紀早期探險家所描述的熱帶天堂。相較於鄰近的沙勞越和沙巴,加里曼丹的森林遭受到更無節制的砍伐,森林資源已經耗盡,似乎連漁藏量也逐漸在減少。

東加里曼丹蒙羞,其原因不能只歸咎於至今仍漫無節制的伐木。古老的耕作方式似乎也應為該區所曾遭受的其中一場生態浩劫負責。農作收成之後,為了清除野草,加里曼丹農夫習慣放火燒田。他們也認為焚燒玉米或小麥殘梗有助於肥沃土壤。一九九七年的一場大火燒光依述湖西北邊無數公頃的雨林。

火燒森林,萬劫不復

在抵達小聚落漢村(Eheng)之前,我們還得花費一整天時間上溯馬哈坎河。漢村所在地有政府補助興建的一棟長屋,容納三十六戶本努阿克家庭。「森林火災就是在那裏發生,大火沿燒經過我們的古代墓地。那景象看起來慘不忍睹,大火燒了好長一段時間,濃煙持續數月不散。」魯賓那斯回憶著往事,臉上仍帶著悲傷的神情。

事實上,一九九七年的那場大火,是加里曼丹現代史上最嚴重的生態浩劫。沒有人知道火災如何引發,然而肇事原因似乎指向古老的火耕習慣。超過五百二十萬公頃的土地嚴重受到這場大火的影響,其中超過二百萬公頃是天然林。

那裏的森林是魯賓那斯年輕時常常去游獵的地方,當時現代化生活尚未進入這個遙遠的角落。印尼政府仍在進行中的開發計畫,加上那場大火,徹底改變了魯賓那斯以及當地本努阿克人的生活。他們從獵人變成農人;原本居住在森林深處,現在卻定居在更容易到達的地方,就在泥土道路旁。

魯賓那斯現在有太太和五個小孩要養活。他那塊土地每年僅可收穫四百公斤稻米。大多數的稻米供自家食用,剩下來的每公斤賣到大約三千印尼盾(一美元等於七千八百印尼盾)。離長屋不遠處,二十年前曾擁有加里曼丹最棒的一座雨林,而六年前不管那裏還留下些什麼,當時也全被燒光了。

本努阿克的傳統墓地僥倖逃過火劫,裝飾昔日傑出人物墳墓的木雕提醒活著的本努阿克人,他們所曾擁有的輝煌歷史。這地區的本努阿克人現在已經皈依天主教,類似漢村傳統墓地的墳墓將不再興建。

國際化的邊地

從東加里曼丹到南加里曼丹,走陸路需要四、五天的時間。在加里曼丹難得見到公路,即使有往往也是路況不佳。作為交通重要動脈、為數眾多的河流,也只有在季節與水位條件允許下才能航行。因此對我來說,要從三馬林達到馬辰市,搭乘飛機從是比較節省時間的選擇。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雨林面臨枯竭 ↑ 印尼的天然雨林正面臨枯竭危機,除了大肆砍伐之外,農民的耕作習慣也難辭其咎。這一小塊因為位在高地而尚未被伐木者染指的雨林,是原始遊牧民族普南人的世代棲所。加里曼丹農人相信收耕後放火燒田能肥沃土壤,可能是引起森林大火的起因之一。
肯漾族 ↑ 加里曼丹的肯漾族(Kenyah)老婦人,懸掛銅環的長耳垂,是這個少數民族的最大特色。印尼政府為方便控管而將許多原住民安置在城市裡,卻使他們喪失了原始的生活方式。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