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企畫專題:唐山過台灣】強權逐鹿 當台灣與世界接軌


台灣小島為何能成為貿易’強國?
其實台灣自古就有貿易性格
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占領台灣
即開始塑造台灣這樣的個性
先後有荷蘭、明鄭、滿清、日本
中華民國相繼統治台灣
為台灣引進先進知識與科技
台灣始終與世界強權接軌
加上唐山過台灣如此勇敢的人民
終於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蹟

撰文/陳宏合(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攝影/周元楷(經典雜誌攝影)

灣在哪裏?有像我們這裏有山嗎?有海嗎?有種田嗎?」一位畬(ㄕㄜ)族婦女正在曬穀子,對於來自台灣的我們相當好奇,只知道台灣很富有,卻不知道台灣的相關訊息。

「回去請你們台灣做生意的多多來我們這裏投資啊!」她的丈夫跟叔叔說,他們這山上盛產龍眼、荔枝與香蕉,希望台灣人能帶錢來開發投資。他們一家人,是住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赤嶺村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

畬族與客家人的關聯

近幾年來,畬族成為兩岸民族學研究的熱門對象。絕大多數的畬族講客家話,因此過去被認為是「漢族」客家人(也有人講閩南話而被認為是閩南人),一直到晚近才陸續有學者從民族學、考古學、人類學等研究中,發現畬族是閩粵贛地區的少數民族,屬於「百越族群」的後代。

過去,客家人自認是「最純種」的漢人;但是,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蔣炳釗及多位學者,則陸續提出學術研究,指出客家人其實並非純種漢人,而是南遷的中原人與閩粵贛交界區的畬族融合後的新族群,所謂的「漢語」也非唐宋時期的古漢語,而是漢語與畬族交融的方言。甚至還有人認為,客家人其實就是畬族。

雖然這戶畬族人家不熟悉台灣,但他們的畬族祖先卻對台灣不陌生。畬族第一大姓是藍姓,清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台灣爆發朱一貴反清事件,清廷令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與南澳總兵藍廷珍領兵鎮壓,藍廷珍的族弟藍鼎元也隨軍來台。

藍鼎元是文人,朱一貴事件後,他提出《平台紀略》奏摺,對清廷之治台政策,頗多建言。

蔣炳釗目前是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會長,曾經訪問台灣,當時他還特別去拜訪基隆藍姓宗親會理事長藍德俊。他告訴藍德俊,台灣藍姓其實是中國大陸少數民族 ──畬族後代;藍德俊初聽,難以置信,心想「堂堂藍姓,源自中原漢族,怎麼可能是少數民族呢?」一場「非正式」的「兩岸姓氏源考討論會」,最後沒有結論。

這趟大陸之行,藍德俊特別央請我們到廈門大學拜訪蔣炳釗,同時請我們到漳浦赤嶺去看看當地藍姓宗親會的「藍氏家廟」祠堂。這個祠堂目前已經變成畬族祠堂,旁邊的一塊空地正在趕建「畬族博物館」。

以藍德俊為例,在血緣上,可能與他有關的群族至少包括:漢人、閩南人、客家人、畬族(百越民族)以及平埔族。

藍德俊並非特例。台灣本為多元族群的移民國家,族群來源相當多元,目前這塊土地上主要有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含平埔族),以及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撤退台灣的「新住民」。

海盜與台灣

在漢人與荷蘭人還沒到台灣之前,台灣本為原住民居住地,四百多年來,陸續來到台灣的漢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所建立的政權,都是外來政權。

澎湖,卻比台灣更早與中國大陸接觸。南宋時期,澎湖就有宋人移居,元朝曾在澎湖設置巡檢司,隸屬福建省泉州同安縣。明朝新立,認為「海上為不征之地」,又鑒於倭寇、海盜屢犯大陸沿海,便施行「寸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洪武二十年(公元一三七二年),明朝把澎湖所有住民強制遷回福建漳州與泉洲,市井繁榮的澎湖一夕間荒蕪,這就是澎湖史上有名的「墟澎事件」。「無人管」的澎湖,遂成為日本和明朝海盜的巢穴。

其實,早期台灣與大陸的接觸,除了少數的移民與漁民,大多不透過官方或商業貿易,而是因為「海盜」。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在獨立前,曾是英國罪犯的流放地點,其「歐洲祖先」出身相當卑微。台灣早期的大陸祖先其實也不遑多讓,他們有為數不少的人是以海盜為業!

中國海盜先後以漳州人陳老、廣東潮州人林乾道、廣東饒平人林鳳、福建漳州海澄人顏思齊以及福建泉州人鄭芝龍,勢力最龐大。林乾道與林鳳都曾遭到明軍追擊,暫避台灣。

海盜「大首領」顏思齊在日本闖出一片天,他廣發武林帖,邀集鄭芝龍等海盜領袖,共謀對日本起事,當時鄭芝龍才十八歲!後來顏思齊事跡敗露逃到台灣,從北港登陸,鄭芝龍則從閩南漳泉帶來窮苦無業的親友同鄉來投靠。四年後(明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顏思齊因瘧疾病故,鄭芝龍接管他的勢力。

鄭芝龍據台期間,福建連年饑荒,他接連趁機動員數萬漳泉人來台開墾,為大陸人民在台灣農業開墾奠下初基。

台灣與世界強權接軌

十五、六世紀是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開闢時期,人類自此進入海權時代。

公元一六○○年,荷蘭從西班牙管轄下獨立。一六二四年,荷蘭就發兵占領台灣。這一年,鄭成功在日本長崎誕生。

荷蘭人據台二年後,西班牙也在一六二六年登陸台灣基隆,三年後占領淡水,建立紅毛城。一六四二年,荷、西兩個海上強權,為爭奪台灣開戰,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出台灣。

荷蘭殖民台灣,鼓勵人民種稻、植蔗。米、糖於是成為台灣當時對外輸出最重要的商品。但荷蘭統治下的人民以原住民為主,原住民不善農耕,荷蘭一方面從印度引進水牛,另一方面則到閩粵沿海,以提供土地、牛隻、農具與水利等措施,招攬閩南人來台開墾。直到荷據末期,大陸來台人數已有十餘萬。

這些移民的土地所有權仍屬荷蘭王所有,故稱「王田」。現在台南、嘉義等地,還有一些地方叫做王田。

荷蘭在台灣獲利頗豐,每年的獲利(純益)約四十萬荷幣,相當四噸黃金。荷蘭一位總督就說:「台灣真是一頭好乳牛!」當時,荷蘭在亞洲二十五個商館中,只有十處商館有盈餘,日本排名第一,台灣第二。

荷蘭對台灣最大的貢獻,是使台灣成為中國、日本、南洋、歐洲等地的貨物集散與轉口中心,並因而與世界文明接軌。就土地而言,台灣只是彈丸小島,但就貿易來說,台灣卻是大國。而首先啟動台灣與世界貿易者,正是荷蘭。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攜帶媽祖神像發兵攻台,率領三萬五千人的軍隊,在金門料羅灣集結,先攻澎湖,再取台灣。同年十二月,荷蘭人開城投降,結束在台灣三十八年的統治。鄭成功在台灣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著畬族傳統服飾 ↑ 這住著畬族傳統服飾的老先生,他的祖先藍廷珍,曾因領兵到台灣鎮壓「反清事件」有功,被康熙御封為「閩南水陸提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