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鷓鴣陣陣秋又深

撰文/王思熙

州雪峰義存禪師,泉州南安人,唐代知名禪師,嗣法德山宜鑒禪師,唐咸通年間回閩中,創建「雪峰院」。

有關雪峰禪師的事蹟與傳聞不少,根據記載,雪峰在嗣法德山之前,曾先到洞山禪師處作飯頭(在廚房裡工作)。

一日洞山禪師問雪峰:「作什麼?」
雪峰回答說:「淘米。」
洞山說:「是淘沙去米,還是淘米去沙?」
雪峰說:「沙與米一齊淘去。」
洞山又問:「那大家吃什麼呢?」
雪峰聞言便覆蓋米盆。
於是洞山對他說:「你的因緣在德山。」並且要他到德山處去見德山宜鑒禪師。
雪峰一到德山處,便問:「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
德山聽後當頭給他一棒說:「你在說些什麼?」
吃此一棒,雪峰似乎有些省悟。後來與巖頭禪師同行,走到鰲山,遇雪受阻,於是他對巖頭說:「我當時在德山棒下,有如木桶脫底相似。」
巖頭聽了大聲喝道:「你不見人家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必須是自己胸中流出,蓋天蓋地,方有少分相應。」
雪峰忽然大悟。

雪峰從德山與巖頭的棒喝中,究竟悟出什麼?悟道之事,本來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過程,雪峰悟了什麼,除了雪峰外,恐怕沒有人知道。但雪峰因一言半句,頓時晴空萬里,歷歷分明,確是不爭的事實。這一棒、一喝,就像坐斷天下人舌頭,無你「著意路、作情解、涉道理處。」

曹溪鏡裡絕塵埃

此後,有一次雪峰向大眾開示時說:「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這是充滿禪機的話,豈是凡夫俗子可以用常理情識思量解說的?

要洞徹這句話的禪機奧義,必須先打破每個人思想框框的籮籠意識,把得失、是非、對錯等一切相對分別一時放下,灑灑落落,不落情思;清清朗朗,不墜意解,自然能透得其中玄妙,見他骨髓用處。

禪師們觀機逗教,有時將一莖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時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都不能也不應從心機意識中去思量,否則落入邊見,如同「鬼窟裡作活計」,任你神通廣大,也跳脫不出。

所以自古以來,大凡禪師度人,照用同時;卷舒齊唱;理事不二;權實並行,旨在「直下截斷葛藤」。因此禪師們所說的:「大凡扶豎宗教,須是英靈底漢。有殺人不眨眼底手腳,方可立地成佛。」所謂殺人不眨眼的手腳,就是要有說「殺」就殺,說「活」就活,快刀斬亂麻的本事。

對這則「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的公案,雪竇禪師有頌云:

牛頭沒,馬頭回,
曹溪鏡裡絕塵埃。
打鼓看來君不見,
百花春至為誰開。

禪師們的頌偈,最怕的是作「字解」,如果望文生義,恐怕要自外於禪機。雪竇所說的「牛頭沒,馬頭回」,尋常得像早上吃粥,午齋吃飯一樣,不需你去思索意想,他頌中的每一句話,都不需要你去「言上生言,句上生句,意上生意」,作解作會,不唯拖泥帶水,而且辜負古人真意。如果沒有任何意識情想的繫縛,就能夠了解「百花春至為誰開」的意境了。

比天空更遼闊的景色

不論深山幽谷,野外澗邊,也不論有人無人,有情無情,只要春天到來,百花都競開了。它的開,不為任何人開,它在該開的時候開,該謝的時候謝,何必去問它為誰而開?只要灑灑落落,靜寂澄澈,不要說「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就是「盡宇宙撮來也只如一粒沙」了。

十九世紀法國詩人雨果曾說:「有比大海更遼闊的景色,那是天空。有比天空更遼闊的景色,那是靈魂的深處。」我國禪師們也說,每個人都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本事,可見「盡大地撮來如粟米粒大」又有什麼了不得!平常心是道,只要能放任自然,就能洞燭雪峰的禪機。

布穀聲聲春才至,鷓鴣陣陣秋又深;
萬木爭生夏日短,北風嘯嘯冬雪沉。

四季推移如是,百花開謝如是,「時節因緣」,一悟千悟,會了也就不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