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國界】海燕襲菲 大愛馳援 勘災膚慰

編撰/經典雜誌編輯部
攝影/蕭耀華(慈濟月刊攝影)

於位處西太平洋熱帶地區,北隔巴士海峽與台灣相望的群島國家菲律賓而言,一年平均有不下二十次的颱風造訪,可說是家常便飯。每當颱風來襲時,面朝太平洋的東維薩亞斯(Eastern Visayas)地區更總是首當其衝。年復一年,當地居民都要在風雨後展開大掃除,重新整頓淹水的家園。

十一月二日,一個熱帶擾動在馬紹爾群島西南部海面上生成,一路向西移動,並在十一月六日升級為今年編號第三十號的「海燕」(Haiyan)颱風,國際氣象專家開始發出警訊,居民陸續被撤離至避難所,但是從政府到民眾,大多都以為這又是一個與往年一樣的颱風季,以平日的慣例來面對就可以躲過。

風暴潮席捲大地

直到海燕颱風於十一月八日登陸東維薩亞斯的禮智(Leyte)省,穿入南海、朝越南前行之際,它帶來的死傷和破壞才逐漸為眾人所知,其巨大的破壞力震驚全球。據美軍在夏威夷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測報,海燕近中心最大持續風速達每小時三一四公里,瞬間最大陣風達每小時三七九公里,由於海燕以巔峰狀態登陸菲律賓,成為有可靠紀錄以來,登陸時風速最高的颱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魔鬼颱」。

在菲律賓,土石流和河水暴漲通常是颱風會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主因,因此當「海燕」橫掃菲律賓中部各島時,部分官員與氣象專家認為應該不至於帶來太大的影響,因其風速過快,停留的時間不足以導致雨水泛濫成災。此一評估過分樂觀,沒有考量到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的天氣改變,會引起海面異常升降,若又碰上漲潮,就會使水位暴漲,形成如同海嘯般的風暴潮(storm surge)。

高達三到四公尺的風暴潮像一堵牆,席捲人口稠密的平緩沿岸城鎮,禮智省省會獨魯萬(Tacloban)受創最劇,海水湧進內陸近一公里,淹沒了村莊和城鎮,像一台壓路機輾平地平線上的可見事物。如今路邊滿是倒塌的房屋殘骸,街道掩蓋在瓦礫之中,機場航廈的牆體被毀,樓頂露出來的鋼筋,已被強風扭曲和撕裂,這座曾經繁榮、共有二十二萬人口的城市已如廢墟,市區內屍體四處可見,迷惘的倖存者在滿是殘骸的街道上無助地求援。

截至十一月十七日的官方統計,海燕風災確認死亡人數為三九七四人,另有約一二○○人失蹤;而據聯合國估計,全菲律賓有一千三百萬人受到風災波及,其中有三百萬災民流離失所,至少有二十八萬七千幢房屋被毀,其中有十六萬幢房屋被徹底摧毀。雖然大批國際救援物資已運抵,但許多偏遠和道路堵塞的地區仍缺水缺糧,亟待救援。

無比諷刺的是,當居民在風災中苦苦掙扎的同時,第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正在波蘭華沙舉行。此一持續兩個星期的會議,目的為討論出能夠接續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的方案。《京都議定書》被普遍認為未能遏制全球的碳排放。雖然尚不清楚海燕風災的破壞是否與氣候變化有關,出席會議的菲律賓首席代表薩諾(Naderev Sano)表示,「我的國家所受的災難,是極端氣候的結果,氣候危機十分嚴峻。」無疑地,慘重的災情已使氣候談判蒙上陰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搶救僅存物資 ↑ 倖存的孩子,以簡易板車搶救僅存物資。(圖片/達志影像/AP)
災民搭乘軍機 ↑ 獨魯萬機場,無家可歸的災民搭乘軍機,前往他地投靠親戚。(圖片/達志影像/REUTERS)
慈濟志工安排搭乘渡輪 ↑ 傷勢惡化的災民傑阿,在慈濟志工安排下搭乘渡輪,將寄宿親戚家中。
災後如同廢墟 ↑ 獨魯萬市一個鄰近海岸的社區,災後如同廢墟。遠處海岸平靜,椰樹折腰,鄰近鄉鎮的居民經過,只能無語憑悼,期望重建之日迅速來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