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高原與海洋的交會 漫遊西印


宗教使人學會了謙卑,以更虔敬的姿勢去面對生命和無常,對玄奘而言亦然
兩千多年前,佛陀的教法引渡著印度的人們脫離世間輪迴之苦
而今日神廟中舞王濕婆的宇宙之舞身後的火焰,亦是意指焚毀幻相與輪迴的束縛

撰文/蔡佳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王嘉菲(經典雜誌攝影)

奘法師折往向西北行進,躲過林野中兇猛的野獸和結幫打劫的盜匪,來到了印度半島的西部。他途經民風猛烈的摩訶剌侘國,爬上德干高原瞻仰壯觀的阿占塔石窟,也見識到煮海為鹽、利海為業的卡提亞瓦(Kathiawar)半島諸國,並參訪了位於馬爾瓦(Malwa)高原上頗具學術風氣的摩臘婆國與歷史悠久的鄔闍衍那城(今烏佳恩Ujjain)。

有河的地方就有神

摩訶剌侘國的首都,位於今日的納夕克。到納夕克,務必要在早晨去河邊一趟。如果說哥達維利(Godavari)河是納夕克的動脈,那麼哥達維利河邊的那個寺廟和攤販麇集的巨大市集,就是納夕克的心臟。河中成排的婦女勤奮地洗衣服,揚起的晶亮水花映著朝陽,襯得市聲越加沸騰。納夕克人們的一天,就從這河水的濯滌和五花八門的市集開始,同時也從眾神的眷顧之下開始。

在印度,有河的地方就有神。納夕克的河畔市集裏,這個菜販身後就是一座全身朱紅的猴神哈努曼,那個賣衣服的身旁小廟裏供著濕婆神的林迦。宗教與吃食,精神食糧與肉體食糧,密匝匝地羅列在河流兩旁。

相較於河邊的喧嘩熱鬧,納夕克南方的潘杜雷那(Pandu Lena)的半山腰上顯得十分靜謐,蕭瑟林木悄悄地掩藏著成排的二十四個佛教石窟,只有登山郊遊的當地人和少數的觀光客會上山來。

這些石窟已經歷盡了千百年的寒暑風霜,年代最早可溯及公元前二到一世紀,也有六、七世紀修復開鑿的痕跡。其中最重要也最古老的是第十八窟塔堂窟,這個禮拜堂中有一完整佛塔,旁邊的石柱銘刻著巴利文。第三窟為僧院窟,入口石柱上活靈活現的動物形柱頭亦有可觀之處。

當年印度的僧侶們就是在這黝暗深邃的石窟之內,禪定於佛像腳邊,思索生死輪迴之謎。而今,石窟之內卻偶爾傳出瘋狂怪嘯,原來是吊兒郎當的一群印度青年,在洞內打鬧叫囂。始終不變的只有那石佛,看盡塵世更迭,卻依舊似笑非笑、默然不語。

印度夢工廠,孟買

俗稱「小印度」的孟買,是印度第一大港,也是全印最現代化也最自由開放的都市。這裏是印度的上海灘,是紙醉金迷的不夜城,是印度人的夢想集散地,是英國殖民所遺留的最鮮明的烙痕。這裏光明與黑暗並存,富商和乞丐比鄰。打從印度各地以及其他國家前來尋夢的人們,有人憑著努力攀住了機會扶搖直上,有人找不到工作無顏見江東父老,流落街頭。
唯一的共同點是,人人都懷著美好生活的希冀而來到孟買。著名的電影城孟萊塢(Bollywood)擔任夢工廠的角色,一年拍出八百部歌舞昇平的印度片,連好萊塢也自嘆不如。

在連腳下土地都是人工造出來的孟買,的確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孟買原來是七個小島,後來為了建設將海填平。孟買的海運貿易在殖民者的擴建下快速增長,紡織等各式工業也日漸發達。印度獨立後,孟買的光華和活力有增無減,竄升為印度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城。一九九六年,孟買恢復了當地馬拉塔語的本名 Mumbai──源自於他們最敬愛的孟巴(Mumba)女神。

從Bombay到Mumbai,孟買尋回了自己的名字,卸下了英國的威權。不過兼容並蓄的孟買可一點也不記恨,紀念英王喬治五世到訪的印度門,仍巍然聳立面向著印度洋;典雅氣派的維多利亞火車站(Victoria Terminus)與英國的哥德式大教堂如出一轍。孟買就像個巨大的魔法漩渦,吸引四面八方的一切加以消化之後,再度融合出最豐富的印度風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臉上刺青 ↑ 森林裡則住著許多半游牧原住民,部分民族的婦女有在臉上刺青的習俗。
龍樹丘遺址 ↑ 烏佳恩的西普拉河畔,每到傍晚,三位婆羅門就會舉起以多盞酥油燈做成的火把走下河階,以神聖的「菩加」儀式禮敬聖河。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