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182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牛奶形容成「乳白血液」,乍聽之下有一種驚悚的感覺,但也清楚地點明了乳牛一生奉獻給人類的際遇。

牛奶如何被形塑成一個健康的全營養食品,的確耐人尋味,從日治、民國,乃至近代外國勢力在政治、經濟上的干預,台灣人的餐桌在近百年之間,逐漸變成一個中西拼盤。有識之士在今日回過頭,除了談在地食物與健康的連結,亦出現一些新的論述:牛奶應該給小牛喝?人類到底適不適合喝牛奶?要如何喝牛奶才算足夠……。本期【台灣綠食堂】的〈牛奶〉篇,除了關切人類己身的營養健康,更帶大家放遠眼光,將經濟動物的生存福利,也放進責無旁貸的關懷議題。

走訪台灣多處河口的攝影師楊維晟,這回在【自然寫真】專欄裡帶讀者進入台東知本、金崙溪、屏東保力溪等東部河口,近距離地探訪白翅黑燕鷗、小黃鷺、東方環頸……,隨著追逐這些冬、夏侯鳥的腳步,靜觀河口生態,對比東西岸的變化,間接翻閱了一頁台灣的經濟開發史。

開發與保育一直是條兩端互相拉扯的緊繃線頭。從美麗灣、大埔事件,乃至都更問題,是目前台灣社會沸沸揚揚的議題焦點。在這個漸趨成熟的公民社會裡,「土地正義」被義正辭嚴地伸張著。本期【探索世界】專欄〈失根之人〉一文,我們卻看到了更極端的案例。

印度實行土地改革一甲子之後,落伍的種姓制度、政商勾結的貪腐共犯結構,讓印度比哈爾邦的原民及窮人,淪入永無翻身機會的宿命,真正的貧無立錐之地。

大財團的發財戲碼,在全球到處上演著。土地的價值,不只在生產、在開發,把土地當成印鈔機的唯利思維,與將土地當成人類安身立命、茁壯生根的地方,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取向。

《經典》前一支隊伍才從「火藥庫」巴爾幹半島歸國,精通俄文的撰述裴凡強就接力進入了解體之後的蘇聯諸邦。上個世紀末,「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大勝「無惡不作」的共產主義,但弔詭的是,分裂獨立之後的蘇俄諸加盟共和國,竟然對過去的懷念更多?《經典》【紛分和合】的採訪團隊從年初開始,四處探訪地球上諸多分合國度,打開了國際視野,對分合的概念有了更多角度的省思。

世界是一所大教室,《經典》的團隊永遠在探索求知的路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