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巴基斯坦的失望與希望 邊緣生活

撰文‧攝影/安培淂(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地區幾乎已經沒有難民,而且我們只允許你參觀一個難民營。」白夏瓦(Peshawar)難民收容部門的說明。那時我總算見識到巴基斯坦官僚冗長惱人的程序。

一切「憑真神的旨意」

隔天早上八點整,羅札準時到旅館接我。第一個目的地:新聞辦公室,讓我可以合格採訪的第一步程序。最近幾天氣溫陡然上升,在這時節的白夏瓦不足為奇。穿梭在混亂的交通中,一路思忖著宣夏土(Shamshatoo)難民營的境況,我問了個多餘的問題:「知道怎麼去難民營嗎?」羅札瞥了我一眼,彷彿要告訴我:「當然知道。去過幾百次了。」

打從美軍進攻塔利班後,羅札就開始服務新聞記者。戰後,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多少成為國際新聞焦點。邊城白夏瓦與鄰國阿富汗文化相通,無怪乎會有許多阿富汗難民選擇這個古城躲避戰禍。

根據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UNHCR)白夏瓦辦公室的統計,巴基斯坦境內只有一百二十萬阿富汗難民。截至今年十一月,難民人數將減半。抵達營區後,我們得知營區目前大約收容三萬名難民,該營區曾是巴基斯坦境內最大的難民營。
我們順利抵達營區。營區看起來像是沙漠中的一座巨城。城中多半只剩斷垣殘壁,因為多虧有各軍閥、聯合國難民高級專員署(UNHCR)以及巴基斯坦政府所擬定的「難民遣返計畫」(Refugees Return Program),大多數難民已經遷出。

我們的第一站是占地廣闊的工場區,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難民,一起在這裏接受職訓課程。學生來自阿富汗各地,年齡從十四歲到五十歲不等。第一場棚是製鞋區。我納悶著為何是製鞋呢。

「每個人都得穿鞋,何況在阿富汗,做鞋一直是個好行當。阿富汗人向來擅長做鞋,但是長達二十多年的戰爭,已經讓這項技藝後繼無人。」專業鞋匠兼教師阿默德驕傲地向我展示學生作品。

被戰火湮沒的藝術天份

傳統的巴坦(Patan)或帕斯圖(Pashtun)鞋款作工細緻,美感十足。「堅固耐用,說不定你也需要一雙。」阿默德繼續說道。整個地方充滿活力,人們的眼中閃耀著希望,反映出更美好的未來。

職訓計畫確實是為了阿富汗人著想,設法要讓他們有辦法應付未來。經歷連年的戰爭,大多數阿富汗工藝都已經失傳。只是國家主要人力資源──年輕人,多半被軍閥徵調去當兵,不想參戰的人離開阿富汗,一去不返,留下來的人極少能過正常生活。

阿富汗人不只擅長製鞋或木工,他們也是優秀的藝術家。雖然大多數的阿富汗藝術品都已毀於戰火,以及狂熱的政權之手,然而阿富汗境外倖免於難的私人收藏,再怎麼樣都足以見證阿富汗人往昔高超的藝術才能。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難民營猶如監獄 ↑ 難民營猶如監獄一般,更糟的是,難民營裡缺乏水源,住在裡頭的難民不得不面對難耐的高溫酷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