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企畫專題:西域記風塵】 尋訪玄奘法師取經之路

撰文/李菁菁(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間把不毛之地變成肥田沃野,又把豐腴的土地變成了不毛之地,但時光沒有毀滅人類的夢想。無論是在荒灘上的思考,在泥濘古道中的探索,還是在雪域裏的感悟,人們都在創造著故事,歷史,及未來。

公元六二七年,唐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一心要到遙遠的印度求取佛教真經。他隻身橫渡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終年積雪的帕米爾高原,徒步克服了各種天險,終於抵達印度(當時印度的疆域包含今興都庫什山以南之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喀什米爾等國)。

十九年後,玄奘取經歸來,他將西行的歷程口述,由弟子辯機筆錄,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全書包羅萬有,被譽為「實古之所一聞,前載之所未記」;內容詳述了玄奘親身經歷與傳聞共一百三十九國(分布在今新疆、中亞、印度等地)之歷史地理、風土民情、氣候物產……,成為中世紀此一廣大地域最為全面、系統而又綜合的記述,亦是當今研究該地區最重要的歷史地理文獻。

玄奘回國後並創立了法相宗,主譯經論高達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把印度的天文、曆法、天算傳入中國,將中國的老子《道德經》及失傳的《大乘起信論》傳入印度……,其成就之宏偉、對於佛教哲學與傳播之不凡貢獻,學者梁啟超讚譽為「中國第一流學者」,並被當代西方選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探險家」。

一千三百多年後,《經典》採訪小組循著玄奘的踽踽行跡,也踏上了西行的征途。我們從西安出發,深入新疆戈壁大漠,於中亞地區實地走訪,見證了巴米揚大佛的毀滅、阿富汗的重生,在衝突頻仍的巴基斯坦覓得佛陀的遺痕,並拜訪美景天成卻桃源不再的喀什米爾,最後親炙佛陀誕生的國境──印度。

追溯《大唐西域記》的記述,眼前的新疆,阿訇的叫拜聲取代了千年梵唱,曾經繁華昌盛的佛國,化身為荒郊野外的斷垣殘壁,並以千年遺蹟的姿態繼續參與著人類歷史;動盪不安的中亞,千年古絲路還在,新的認同卻還未建立,虛弱的國家體質,使他們還在世界舞台的邊緣掙扎。

近代受盡戰火蹂躪的阿富汗,屹立千年的巨型石雕佛像,如今僅餘空盪盪的佛龕,這處曾經繁榮昌盛的佛國,不幸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再重複其毀滅與重生的命運輪迴;亦曾是佛教國度的巴基斯坦及喀什米爾,由於難解的宗教衝突與邊界歸屬問題,至今仍擺盪在戰火煙硝間。

至於玄奘的目的地、佛法的發源地──印度,昔日佛法興盛的景況已不復見,多數人早已改信印度教或伊斯蘭教,佛教遺蹟也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唯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諸多有關印度人之飲食穿著與生活習慣,歷經上千年的時光變遷,竟仍沿襲至今。……

我們風塵僕僕地歸來,以十幾篇現場報導、二千五百幀攝影圖像,結合兩岸佛學、玄奘學專家的論文,共同集刊而成此書。尋訪玄奘取經之路,從中國到巴基斯坦,從印度回到中國,重新走訪「西域」諸國,我們目睹了文明的演替,體味了歷史的遞嬗,亦為後世子孫留下了澄瑩鮮明的時代見證。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