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香格里拉以西 須彌山之東


從西藏東部的香格里拉飛拉薩
然後一路向西逕赴傳說中的須彌山
單是車程就約一千三百公里
若是從拉薩啟程就得耗上四天車程
我們奔馳在阿里地區的莽原上,一路蒼茫
著迷於高原上四千五百公尺海拔獨有迷人的光影景致
當時,車前晚霞紅豔炫爛,車後雪雨紛飛
就在此時回頭一望,穹蒼下
一道弧型的彩虹掛在地平線上
我們將之認為是此行的一種福祐

撰文‧攝影/王志宏

一抹夕陽穿透絢爛半邊天的晚霞直接投射過來,剎那間,我與週遭隨即沐浴在大抹的金黃裏。而回頭看看我的影子,足足在地面上拉了十公尺的長度。而影子又疊在我身後三個默默疾行的藏人身上,我與他們打了個招呼,指了指影子,彼此笑起來。

我拿起了背囊裏的相機。相機因為緊貼著身體而浸著一路疾行下來的身體熱氣,甫拿出的相機鏡頭上竟也起了一圈霧氣。相機掛在胸前,等待霧氣消失,繼續迎著夕陽前進,隨著單調的腳步聲,投身這壯麗的景致中。

我直覺地認為這是上蒼給我的一個禮物,獎勵我從今早三十來公里的步行;不,更應該說,這是二十天以來的大旅行,除了青藏高原東部的香格里拉外,到如今走完艱困的崗仁波齊轉山行程,從海拔四千七百公尺上到五千六百公尺,全長五十六公里轉山道後的一個稍許嘉勉。

我僅剩下明天回程時,可順道拜訪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所描寫的西天瑤池的瑪法木錯與比鄰的拉昂錯,而後直奔一千三百公里遠的拉薩,再回台北。而我也明白,如果不將此時雙腿的酸痛暫拋一旁,堅持將最後五公里的路程給走完,單是陶醉在這個色彩斑斕的美景中,待會兒我必得摸黑回到轉山道的終點,亦是環形轉山道起點的塔欽。

走訪崗仁波齊(Kailash,英名「開拉斯」)或是藏傳佛教中的須彌山,對我這個進出西藏長達十二年的人來說,早應是必修之課,但因為此地地處西陲,若非有足夠的時間與金錢,想要拜訪這個充滿著如恆河沙數的神蹟,與此一偉大之自然天成的宗教殿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回頭看看此行的夥伴,邱仁輝醫師仍是小黑影般地在遠方地平線上踽踽獨行。二十天前,我們一路從台北經成都扺藏東的理塘縣,千里迢迢而來,除了持續一九九五年起我倆展開的牧區基礎醫療培訓計畫外,迄今我們已為該縣訓練了五十餘位「馬背上的醫生」(詳見《經典》第三十一期),同時今年還增列了鄰近巴塘與雅江兩縣,仍有三十九名學子在殷勤地學習中。我們繼續走訪了稻城與鄉城兩縣,為著未來持續擴大培訓計畫而努力著。

當然早在醫療計畫之始,我們即已有了一探崗仁波齊的計畫,畢竟對於長期在浩蕩的青藏高原旅行,崗仁波齊所在的西藏極西位置,代表的是一個困難與挑戰。除了經費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相當長的旅行時間。當時是想待計畫告一段落,然後有一個浪漫的探險行程來告別。實際上,這個與邱醫師彼此的承諾,也因著現實種種,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終於在今年春,因為黃效文(香港中國探險學會會長)亟力邀訪崗仁波齊,我也才認真思索其可能性,結果他原本的行程因時間一再的延宕,而終至不能配合。如此,一訪崗仁波齊之企圖已被挑起,重返西藏西部阿里地區之荒原,重新體會十年前在羌塘上驅車奔馳之孤寂與滄茫的感受,竟一發不可收拾地重新點燃了起來。

攤開地圖,評估著自己的行程,發現可以由理塘南下,順道拜訪最新香格里拉發現地的亞丁,爾後從中甸飛拉薩,趕赴崗仁波齊。於是香格里拉以西,須彌山之東的行程,甫告確定。香格里拉,中外知名的世外桃源;崗仁波齊,須彌山的精神象徵,傳說中的世界中心。自己無寧也希望藉由此趟旅程,重新建構並尋找自我內心的須彌山與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以西

英籍作者詹姆士.希爾頓(James Hilton)在一九三三年出版的《失落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一書,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地球上的失落天堂───香格里拉。在那個大戰與毀滅的年代中,一時洛陽紙貴,躍然而成暢銷名著,隨後又拜好萊塢製片的力量,一九四四年一舉將其推上大銀幕,香格里拉這個簡明、詳靜與靈性之地的代名詞,更隨其影片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迅速地擄獲世人之心了。

希爾頓雖說香格里拉不存在於地圖上,當初從拉達克到不丹這些青藏高原邊境之地的好事之人,均嘗試想將香格里拉之桂冠置於其土地上。而最近加入這個競爭行列的,則為中國境內的雲南與四川交接的橫斷山區,當然,似乎雲南的中甸最終贏得這個頭銜,中甸被官方正式定名為香格里拉。但原本即是虛擬的地名,即使一旦落實在地圖上,僅憑官方說法又何嘗能終止人們尋夢的本能。

何處才是「香格里拉」?

英國《每日電訊報》於今年七月三十日報導,說真正的香格里拉,位於四川省稻城與雲南省中甸之間,一處面積相當於英國威爾斯大小的山谷地帶。這是一位叫維爾的美籍律師,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來調查希爾頓書中關於香格里拉的靈感到底來自何處。

他和另一位律師克利卡對於西藏地形以及相關參考書籍仔細研究後,於一九八九年出發尋找書中的香格里拉。經過四天的吉普車程,然後改成騎馬,再經過十天步行,終於找到了這處世外桃源。

他們兩人將書中的描述和當地相比對,結果發現竟有二十二個相同之處。他們兩人於是決定製作一部紀錄片,還找到了改編自希爾頓小說的電影中的女主角珍˙維雅特。維雅特女士現年九十三歲,是該片演員中唯一仍然存活者。

從維雅特女士口中,他們得知希爾頓曾透露,他的靈感來自三○年代《國家地理雜誌》所刊登的幾篇文章,這些文章是著名的美國籍奧地利植物學家洛克的作品,裏面記載了他在西藏的遊歷,他所遊歷的地區現已被劃入中國四川省。

《每日電訊報》說,將洛克的文章和希爾頓的書相比對,不難發現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當地所產的西藏茶以及該地區一座美得讓人炫目的圓錐形雪山。

一九二二年至三六年,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曾率領一支考察隊來到中國西部,任務是收集珍稀植物種子。他們以雲南麗江為大本營,走遍了雲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

洛克於一九二八年從木里進入稻城亞丁,並拍攝了央邁勇雪山的照片,刊登在一九三一年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貢嘎嶺香巴拉,世外桃源的聖山〉中的紀實描寫,給希爾頓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間上。

洛克還在一九二六年出版的《國家地理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黃教喇嘛的土地〉的文章,讚嘆他在中國西部一路所見的美麗景色。因此,希爾頓創作小說時,很可能參考了洛克對藏區東南部風光的描述和讚美,有人甚至認為《失落的地平線》小說人物的原型,就是洛克教授。因此,「香格里拉」應定位於川西南、滇西北、藏東南的結合部。

須彌山之東

從拉薩想到崗仁波齊或是須彌山,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首先要克服取得邊境通行證的難題。拜藏傳佛教噶舉派之噶瑪巴於去年逃到印度之賜,中國於事後在西藏邊境要道廣設檢查站,雖然主要是防止藏人逃離,但對於我們這些境外人士想單純造訪這個聖地,卻也形成第一道難關。

邊境證得經過解放軍、公安等六個單位的蓋章。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即是加入當地的旅行社,與外國人士組成一個隊伍,五個人擠進一輛越野車,幾輛車子形成一個車隊,然後展開十二天的團體旅程。

然而這個方法並不適合我。我很清楚,當你所面對的是地球上人類最稀少的荒原時,以這種擁擠又不能自主的行程,來遂行一趟對個人來說別具意義的行程,實際上是沒有道理的。

奔往「世界屋脊的屋脊」

於是拉薩的朋友動員來幫我取得邊境通行證,並協助我找到穩固、可靠的豐田越野車,於是雲南老友李旭就非志願地當起了聯絡人,又被被強迫地加入了我與邱醫師的行程。

從拉薩一路西行,我們畫行夜伏。前往後藏的阿里地區,對當地西藏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旅程,猶當我們甫出發前,一位當地朋友的友人才因過河而將一部越野車給滅了頂,而後連續搭了三十六個小時的車子回拉薩來求救。

而我們在拉孜停歇的晚上,另一組來自江西的旅客,仗著兩輛性能奇佳的越野車之優勢,想隔日一早摸黑出發,果不其然,隔早即發現其中一輛栽進水裏,欲速則不達,當然無法繼續前進。

夏季在西藏好處是氣候合宜,但也是惱人的雨季時令。任何一場驟雨,都容易造成山洪,交通受阻。我們或是渡河,或是沿著被大水淹沒的道路前進,相當驚險。偶遇對方來車,彼此都會探訊路況,好提早因應。

一路飛快沿著雅魯藏布江西行,兩天中將拉孜、桑桑、薩噶等地名遠拋於後。從原本拉薩畔寬逾公里的河床,至此也不過僅是二十餘公尺的寬度了,一座傳統的藏式吊橋輕易地橫越兩岸,我們知曉此行將會追及雅魯藏布江之源頭。

雲朵翩翩,草原開闊,綿羊群與犛牛群散布其間,西行的我們左手邊往後飛逝的山嶺,即是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伴隨而來地平線盡頭的白雪皚皚。

翻山,車停隘口旁的風馬旗堆,我們一路依著藏族風俗吟唱「神必勝、惡魔必敗,拉──索索索」等傳統咒語,祈禱各地山神庇祐旅程平安,僅差沒有撒出大把的風馬彩紙。一路西行,海拔高度不停地攀升,夜宿旅店,夜半總會突兀驚醒,心中惶恐會吸不到空氣,彷彿離了水的魚,不停大口大口地呼吸。

阿里地處羌塘高原核心地帶,全區總人口近七萬人,面積三十一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點二三人,是中國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級行政區。在許多歷史典籍中,阿里又被稱為「堆阿里」,堆即「上部、高處」的意思。

阿里地區自北向南平行排列著東西走向的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由於擁有這些巍峨壯觀、氣勢磅薄的著名山脈,阿里地區成為了整個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區,海拔高度在四千五百公尺到五千一百公尺之間,因此又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

奔馳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每日傍晚欣賞變幻莫測的晚霞,那是難得的一個體驗,曾一路被暴雨追逐,車後狂風驟雨,但車前炫爛晚霞令人目不轉睛,停車回頭看,一道彩虹尾隨於後;也曾執迷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大自然光線交織奇幻光影。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合影 ↑ 轉山朝聖者與我的影子在巴噶草原上合影。
觀音山 ↑ 仙乃日(觀音)山海拔六○三二公尺,聳立於亞丁的入口,像一張神祇的寶座。
金剛手山 ↑ 夏諾多吉(金剛手)山海拔五九五八公尺,其三角錐的雪峰直如金剛杵般,位在保護區的東部。
文殊菩薩山 ↑ 著名的美國籍奧地利植物學家洛克,形容海拔同樣是五九五八的央邁勇(文殊菩薩)山:「舉世無雙的金字塔狀的央邁勇,她是我眼睛看到過最美麗的雪峰。」
亞丁 ↑ 早晨的第一抹光線投射在仙乃日的東側雪峰。亞丁的自然美景,即使加上「香格里拉」這一頭銜亦不為過。
羊群放牧 ↑ 阿里地區地廣大稀,居民大都以放牧為生。在海拔近五千公尺大雪紛飛的山坡上,牧民正趕著羊群放牧。
須彌山 ↑ 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崗仁波齊,又稱「須彌山」,高六六五六公尺。在其南壁隱約可見卍字圖騰,是亞洲四大宗教印度教、耆那教、藏傳佛教與本教的聖山。
磕長頭 ↑ 最虔誠的朝聖者以磕長頭的方式──每走三步路,然後五體投地,如此得十五天左右才能轉完一趟山。
犛牛隊 ↑ 攜家帶眷的朝聖家庭,為了安全起見,有的需要另雇犛牛隊來馱運諸如鋪蓋與炊具等用品;圖為轉山途中的犛牛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