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綢繆】榮辱與共 菲律賓華人文化今昔

撰文/黃子珊(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前只剩下一大片的綠。層層疊疊的梯田,自遙遠的地平線而起,在霧氣散盡的早晨,顯得清麗而冷冽。坐落於呂宋(Luzon)島北部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脈的巴納微(Banaue)梯田,是世界文化遺產,「我們的祖先已在此住了兩千年。」弗恩是菲律賓少數民族伊芙高(Ifugao)族。在他祖輩世居的山巒間,年復一年的刀耕火種後,大地上出現了眼前迂迴纏綿的美麗弧線。

「這些梯田與貴州、廣西的都很像。」行前,菲律賓華人研究專家洪玉華說,「梯田始於周朝,當華南部族往南遷徙,便把這個農耕文化傳到越南、爪哇、婆羅洲,當然還有菲律賓。」

不過是最近的事,考古學家在呂宋東南部塔亞巴斯(Tayabas)的梯田,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瓷器。這個發現,更加確定了菲律賓與古中國的聯繫,「有專家懷疑這個梯田比科迪勒拉的更早。」在此之前,人類學家已指出,菲律賓土著與華南部族(古越族)系出同源。

在我想像力無法企及的時空,為追趕野獸、遊牧果樹的華南部族,愈走愈遠,終於走過陸橋,抵達呂宋島。所到之處,留下許多等待後人釋疑的文化遺跡,「跟台灣一樣,科迪勒拉部落的祭祀、獵頭、銅鼓、甕葬等文化、北部薩加達(Sagada)縣的懸棺遺跡,都與華南部族文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那是兩岸交會的最初。

陸橋下沉後,一條海上航線很快又把華人商賈與菲律賓土著聯繫起來。千百年來,他們熱絡而和樂地交換著土產、珍寶、語言和友誼。

二○○五年,來自山東七十六歲的安金田忍耐著舟車勞頓,抵達菲律賓蘇祿(Sulu)時,忍不住老淚縱橫。這位白髮蒼蒼的農民,是蘇祿蘇丹在中國的第十七代後裔。一四一七年,他的祖先應邀去中國覲見明朝永樂皇帝。歸途中,蘇丹病逝山東,皇帝為紀念他們的友誼,把他厚葬在中國,留下守墓的兩位兒子,在中國繁衍至今。

洪玉華在山東初見安金田時,「他家中掛了一幅畫,他知道老家就在畫中有著蕉風椰林白沙灘的地方。他說,祖祖輩輩臨終前都會交待,有機會一定要回鄉祭祖。」

她決定促成這樁美事。那年蘇祿王未完的旅程,終於由安金田圓滿了。只是,這已是五百八十八年後的事了。

閩南文化的變遷

與安金田相反,洪玉華的祖先來自對岸福建晉江。事實上,菲華近九成是福建人,晉江與南安占多數。洪玉華說,最初來的閩粵人都有,「西班牙第一次屠殺華人時,受害者多是漳州人,便不敢再來;美統時期不准華人入境,又規定華人只能從商,那時粵人多半是工人,自然來不了。」

福建人人多勢眾,閩南語自然成了菲律賓華社第一語言。怡朗(Iloilo)華商中學至今還有閩南語會話課,不過校長黃華仁認為:「要顧眼前,也要顧長遠,華語才是未來趨勢。」

華商中學今年剛慶祝一百周年校慶。百年校史,校長四個字講完,「多災多難。」這所全菲第二所華校,經歷過二戰、大火、颱風、水災,也與全國一百五十三所華校,一同經歷了菲化案的改制。一九七三年,政府規定所有外僑學校的母語課,每天不得超過兩小時。華校納入官方體制,步入英語教學時代,「自此以後,菲律賓華文水準便開始下降。」

然而,他們無疑是通曉最多語言的一群華人。雖然他加祿(Tagalog)語是國語,但學校教學是英語,而不同地區因種族有別,又有各自社交語言。身為「少數民族」廣東人,羅基的童年就被各種語言充斥著:「在家說粵語,去學校說華語,跟同學又要說閩南語,我的頭腦很亂啊!」

過去,南音、高甲戲、五祖拳等閩南文化,也都曾在此興盛一時。尤其西班牙時期不准華人結社,相對南洋諸國歷史悠久的宗親同鄉會,菲律賓最早的華人社團,卻是一個彈琴唱歌的音樂社。一八一二年,長和朗君社獲准成立,這一唱,是悠悠二百年。而今社團猶在,知音,卻已難尋。

「有人沒人,都要演。」一群高甲戲戲子和樂手這麼說。成形於清代中葉的高甲戲,是福建主要劇種。一如許多傳統戲曲的衰微,高甲戲轉而招收菲律賓新血,勉強維繫著最後的光景。

鼓聲響起,空曠的台前,除了我和攝影同仁,連隻路過的蒼蠅都沒有。但粉墨登場的人依然給足戲,連菲籍演員的閩南語對白,也粒粒字正腔圓。福建劇團演員林玉蓮說,劇團裡二十位菲人之中,最小的十四歲,「多半是家庭貧苦的中輟生,劇團演員要到處跑,便招進來訓練。」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菲律賓華人小檔案】

  • 人口比例:約150萬,占菲律賓總人口1%
  • 聚居城市:馬尼拉、宿霧、怡朗、達沃、碧瑤
  • 宗教:天主教為主,部分基督教、佛道、儒教和伊斯蘭教
  • 籍貫:九成閩南人,主要來自晉江、南安和廈門
  • 語言:他加祿語、英語和閩南語為主,其次為華語和菲律賓地方語言
  • 遷徙歷史:
    菲律賓與古中國通過海上往來相信起始於三世紀;此外《宋史》記載兩地於十世紀已有商貿往來。至明朝時期,已有華人移居菲律賓。西班牙在一五六一年正式殖民菲律賓時,發現馬尼拉有個住著一百五十名華人的聚落。
    西班牙殖民時期,對華人時而限制、排擠、驅逐甚至屠殺,但因生活需求以及華人在大帆船貿易上的經濟角色,不得不持續讓華人入境。十九世紀末,馬尼拉華人人口已增至十萬。
    一九○二年,美國殖民政府把排華法延伸至菲律賓,除依親外,禁止華人來菲,華人移民進入斷層期。菲律賓於一九四六年獨立後,沿襲前朝政府政策,限制華人入境。至一九六○年代,一群在國共戰爭流散至香港的福建人,再遷至菲律賓。九○年代中葉後,菲律賓顯現福建人移民熱潮,新移民估計超過三十萬。

梯田 ↑ 有兩千年歷史的科迪勒拉山脈梯田,與中國南方梯田相似,是菲律賓土著與華南部族文化同源的證據。
舞龍隊 ↑ 菲律賓人相信舞獅舞龍能避邪,馬尼拉嶺南國術總會的舞龍隊,吸引了一群華裔和菲裔女性參加。
融入主流社會 ↑ 菲化案時期禁止懸掛中文招牌,間接促成華人融入主流社會。在怡朗經營鞋店的蕭文彬(圖左四)一家,與菲裔店員和樂相處。
馬尼拉唐人街 ↑ 等待遊客上門的馬車停駐在馬尼拉唐人街上。成形於西班牙時期的唐人街,堪稱世上最早的唐人街。
持香供拜 ↑ 華人持香供拜設於唐人街一隅的木製十字架。
義務消防隊 ↑ 四十多年來,並列為菲華三寳的義務消防隊、捐獻校舍和義診,改善了華人與主流社會的關係。菲華火訊總會的義務消防員救災後,忙著善後。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