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走在黃土高坡上

撰文/王思熙

一趟黃土高原,你就會忘不了黃土高原。

說也奇怪,黃土高原看起來就像一片荒漠,一眼望去,灰黃黃的,既光禿又單調;既貧瘠又蒼涼,為什麼竟也會讓人魂牽夢縈?

是那裡的土地?是那裡的人情?是那裡的景物?還是那裡老百姓的純樸與堅毅,勤勞與誠摯?沒錯!那裡的土,是那樣既深且厚;那裡的人,是那樣既憨且誠;那裡的景物,是那樣既袒裎且敞開。只有到過黃土高原的人,才能感受到原來大自然竟然可以和人如此地貼近;人與人之間也可以像大自然一樣全然地敞開。也只有在那裡,我們才能發現原來人只是大自然中極為卑微的一部分,人終究還須依附在大自然的懷抱裡生存;所謂「人定勝天」只不過是科學的狂言與文明的囈語。人唯有到了黃土高原,才能在大自然面前低頭。

打開電腦,來自甘肅省靖遠縣的一則短訊,再度喚起我對黃土高原的記憶。第一次踏上黃土高原,那是十四年前的事了。十四個年頭,五千多個日子,黃土高原的景象已隨時間的流逝,愈拋愈遠了。回首來時路,那些枝微末節的瑣事已漸塵封,但編織那些記憶跡痕的重要經緯,仍然歷歷在目,彷彿昨日。

那則撩起無盡思緒的來信,是發自靖遠縣慈濟項目辦公室的成員張國彪。這個辦公室是靖遠縣政府為落實慈濟在該縣的抗旱工程而設置的。辦公室的成員雖然來自不同部門,但工作起來默契十足,在項目辦公室主任王益的調和鼎鼐下,工作確實做得有聲有色。張國彪的來信寫道:

「如今劉川來窯慈濟移民新村村民已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以嶄新的姿態走向了田間,走向新的開端。在明媚的季節裡,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來窯慈濟新村村民的笑容更燦爛了,走起路來,腰板也挺直了,速度也加快了,衣服整潔了,無法掩飾他們心中那分喜悅之情。他們相互談論著對慈濟人的感恩之情,慈濟人讓他們的生活徹底翻身了,他們說,從來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劉川來窯慈濟新村是慈濟為靖遠縣極為乾旱的若笠等貧困鄉辦理移民遷村所規畫與援建的。全村二百多戶,坐落在黃河水可以提灌到的來窯村,這裡對外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可通往白銀市,難怪若笠鄉民移居劉川來窯慈濟新村後,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就是走起路來也顯得輕快與充滿自信。

張國彪又說:「在若笠,村民靠天吃飯,老天不下雨,就顆粒無收,而在劉川來窯,黃河之水,果似天上來一樣,滋養哺育了大地,他們從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由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量。」我能深刻理解張國彪寫這段話時的心情,對於貧困的農民來說,最讓他們有感的,莫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麥黍纍纍,收穫盈筐了。盈筐的收穫就是一家溫飽的保證,溫飽解決了,貧窮的問題才能一一解套。

溫飽解決了,思想也要敞開了,張國彪說:「如今資訊快捷了,交通方便了,思想也解放了。村民敢於走出去闖一闖、拚一拚,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沒有錯,幫助貧困地區老百姓,不應僅止於賑濟糧食,更要幫助他們建立新思維,培養新自信,讓他們敢於走出窮域,脫離貧困。

村民吳傑珍說:「我們搬到這裡,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心中有好多的打算。我今年種植的洋蔥賣完了,要給父母買幾套好衣服,冬天拉一車的煤,讓他們冬天不受凍,也要供孩子好好念書考大學,將來要學慈濟人去幫助別人。」黃土高原的子民,語言是質樸的,情感是純淨的,只要不受凍挨餓,他們就心滿意足;只要孩子能受教育讀大學,他們就額手稱慶。

村子裡變化最大的要算張淑琴家了。張國彪說:「她的母親原來對生活不存有一絲希望。現在,她們全家開始有了嶄新的生活了,屋裡屋外收拾得格外乾淨,原來愁眉緊鎖的她,如今笑逐顏開,像換了個人似地。房子裡增添了新家具、新電視,門窗掛上了新窗簾。她兒子在外打工,還領了個外地媳婦,今年結婚了。」最後,他說:「我深深地領悟到環境能改變一個人,也能造就一個人,慈濟的力量是無窮的,愛心在這裡播種,在這裡生根發芽,愛心從這裡傳播開來。」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去了一趟黃土高原,就忘記不了黃土高原的原因。在這裡,老百姓的心是敞開的;在這裡,老百姓懂得敬天畏地;在這裡,老百姓懂得謙卑與感恩;在這裡,老百姓懂得什麼是真愛與情義。

「面向黃土背朝天」,黃土高原上的農民,他們的雙手是粗厚的,但他們的心地是細緻的;他們的皮膚是黝黑的,但他們的情感是潔淨的;他們臉上的皺紋看起來有如千溝萬壑,但笑起來卻像一朵菊花,因為他們心胸坦蕩,情感豪邁,敢於高歌,敢於狂舞,敢於抒發內心深處的情感。

深厚黃土的積累,悠遠歷史的沉澱,塑造了黃土高原子民豪邁、敦厚、純樸與堅韌的個性,讓我們一經接觸,就像暢飲了一杯甘醇的好茶,淡淡的茶香一直在腦海中縈繞,濃濃的甘甜,不斷在心中迴盪。此時我的腦海中,又依稀出現了當年慈濟項目辦公室成員齊聚黃土高坡上,豪情萬丈,高歌一曲的景象。直到現在,我仍然為他們雄壯渾厚的歌聲傾倒!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