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碼】美之變奏曲 從空間到設計的練舊出新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九七二年,台灣省菸酒公賣局中山配銷所。

卡車背向停靠在高起地面的廊道,如停泊灣港的船隻,卸下滿載的一箱箱菸酒,堆滿整排三層樓倉庫。在那個只有政府可販售的戒嚴年代,這裡是成箱菸酒的暫時囤積處,接著再運到各個下游零售商,包括不遠處,紙醉金迷的中山北路。此時此刻,這座島嶼也是臨時棲身的所在,心繫的故土在海峽彼岸,大部分建設只為眼前的功能,灰暗冷硬的菸酒倉庫,只為了換取經濟報償。

二○一二年,中山創意基地。

陽光透過樹影撒進一樓的大片玻璃窗,窗外綠草如茵,窗內人們愜意啜飲咖啡;走進二樓的通透空間,建築、設計、藝術展覽輪流上檔,拓展人們對美感的思考與想像;三樓分隔成一間間獨立單元,年輕的設計團隊在不同個性的空間裡,用爆發的創意與縝密的設計,開創新世代的可能。上世紀為特定目的而建的建築早已失去功能,缺乏美學主張與文化意涵,但其單純的空間、簡潔的線條,卻在新時代連結起新的意義,成為激盪美感與實現創意的場所。

美感價值的轉化

四十個年頭,牙牙學語的嬰兒能長成擔負責任的一家之主,而一處空間能有什麼變化?台北市民生東路與中山北路交會的一角,些微彎折弧度像一支迴力鏢,向兩側延伸出去的三層樓鋼筋水泥外觀,除了較為斑駁,四十年來並無太大差別,但事實上,曾經的菸酒公賣局中山配銷所,已經成為現在的中山創意基地。

「在我們進來之前,這個地方已荒廢了十幾年,被圍籬圍起來,裡面雜草叢生,是當地居民都不敢經過的治安死角。」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廣組組長黃姍姍說。台北市都更處於二○一○年推動「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將幾處廢棄或老舊的公有空間委由民間團體營運,這裡是其中之一。

從經濟發展至上的年代,再到被棄如敝屣的歲月,人們看待這同一處地方的美感以及價值觀已然發生轉化。原本貨車卸貨的空地,如今堆疊著色彩強烈的大型立體幾何模型,在周遭灰暗的水泥樓房中特別鮮明,像春天降臨大地後奮力冒出的燦爛鮮花,從遺忘的空白中,萌生出關於生活的想像。

「我一直很渴望這樣的空間,周遭有同儕可以分享交流,就像個小聚落。」設計師周育潤說,他的工作室位在三樓,是十三個被選上進駐的團隊之一,通透明亮的空間裡,各式設計品散發風格獨具的光采。

近年來,美感與價值的轉化,不獨發生在公共場域,連大量吸收最新世界潮流的設計師,也開始透過不同的眼光,從被忽視許久的傳統元素中,尋找新的可能。

將工作室設立在這個轉化空間裡的周育潤便是其中之一,一九七四年出生的他,是當前備受注目的設計師,在二○○八年以一件與竹山傳統工藝家蘇素任合作的竹凳,在世界三大傢具展之一的巴黎傢俱傢飾展(Maison et Objet)中獲得「最令人心動的作品」(Coup de Coeur)之讚譽。

我眼前的這一張,是已經過改良的第二代竹凳,主體的結構不變,三根秀美挺拔的原生竹管以對稱的角度撐地,上方剖開的切面則像花瓣一般,以不可思議的流暢弧度展開,與繁複纏繞、亂中有序的椅面連成一體。這件作品喚起了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感動,熟悉的是竹的質感,那種小時候坐在小竹凳子上的貼身記憶,或拿來當做玩具時翻滾的氣息;陌生的是竹製品已不知不覺從日常生活中消失,被隨手可得的塑膠、鋼材取代,現在,它忽然以一種有機而靈動的形態出現在眼前,叫人不得不折服於一件美好物品所能有的感染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青田七六 ↑ 位在幽靜巷弄中的青田七六是一九三○年代的洋和混合房舍,保存下從日治到民國的生活氣息。
大稻埕 ↑ 大稻埕曾是老台北最繁華的區域,至今仍能從迪化街兩旁的華麗屋飾想像當年丰采。
田間水泥透天厝 ↑ 離開擁擠的都市,台灣大部分鄉間都是水泥透天厝錯落在田間的景象,紅磚古厝已然不多,現代的便利性快速取代了傳統的美感與價值。
舊空間新詮釋 ↑ 愈來愈多咖啡館開在台北的巷弄中,讓舊空間再次被賦予新詮釋。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