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碼】永續家園的許諾 綠建築的夢想與現實

撰文/張子午(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陳弘岱(經典雜誌攝影)

溫節節飆升,每到夏日,迎頭的熱浪令人難受不已。揮汗如雨的行人踏著沉重的腳步,頂著烈日,披星戴月,從一個方盒子走向另一個方盒子,不管是學校、辦公室、家裡、百貨公司,人們期待門後面的清涼,能滌去熊熊的心頭火。

冷氣機的持續低鳴,是炎夏的台灣人最熟悉的城市交響樂。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裡,當左鄰右舍牆外的冷氣空調皆不捨晝夜地勤奮運轉時,少數堅持不開者,或許得付出夜裡被滿身汗水包裹,翻來覆去難以成眠的代價。

散布在星空中的人造衛星,清楚記錄著夏夜裡蔓延的騷動。科學家透過紅外線影像來分析地球上溫度的空間分布與變化,會看見,大部分人類居住的城市,被相對較高的溫度圍成邊界,從鄰近的郊區凸顯出來,猶如一座孤獨的島嶼。這座孤島,鋼筋水泥建築叢生、柏油路面與汽機車廢氣包圍籠罩,熱氣飄散不去,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熱島」。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長期追蹤研究台北市的熱島效應,發現從一九六一年到二○○五年,台北市白天的平均溫度並沒有明顯增加,但夜間溫度平均上升一度到一點一度。半世紀以前,一年裡夜間溫度高於二十五度的日子有三十天,到了二○○五年跳增超過三倍,有一百天之多!而當室外溫度達到二十五度時,即是相對悶熱的室內需要開啟空調的臨界點,冷氣機排出的熱氣讓夏夜的都市愈來愈熱,人們則愈加依賴它換取清涼,如此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下去,不難預見,下一個五十年迎接我們子孫的,會是繼續破紀錄的高溫日子。

耗能殺手

身體不適咳嗽流鼻水,有時並不是表面上看來那麼單純,反映的或許是背後更深層的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將永遠找不出真正病灶。夏天猛開冷氣及其散發的源源熱氣,也不能僅怪罪使用者不節能減碳救地球而已。一台冷氣機,代表相對應的建築空間,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日常的積習卻讓我們渾然不覺,是否因為大量不良的建築設計,才使人們不得不揹上耗費無度的原罪。

「台灣人超愛使用鋼筋混凝土蓋房子,雖然堅固,但是由於這種材質容易蓄積熱量,而到了晚上這些熱便會自牆體或屋頂釋出,傳進室內;另一方面,如果冬天室外很冷,鋼筋混凝土便形成一種冷的表面,會以輻射的形式吸走室內的熱及人體的熱傳到室外,這時我們就會覺得屋子裡很冷。」推廣平民綠建築不遺餘力的台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表示。在這種「夏暖冬涼」的情況下,大部分民眾只能靠開冷暖氣來調節不舒適的生活空間,造成用電量增加。「如果說鋼筋混凝土是台灣空調耗能頭號殺手,真是一點都不為過。」邱繼哲補充。

看起來晶瑩剔透、發著閃光的玻璃帷幕大廈也是台灣城市時常可見的建築景觀,其簡約的外觀、窗明几淨的意象,彷彿就是發展與進步的表徵,但玻璃帷幕源於歐美高緯度地區氣候,因較寒冷需要引入太陽熱能,創造溫室條件,在烈日高照的台灣只會造成室內過熱,隨之而來強烈依賴空調。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雙層牆 ↑ 經濟部嘉義產業創新中心是近年來政府推動綠建築的指標之一。主要的綠建築手法有:在西曬的牆面應用「雙層牆」及綠色植栽降低熱輻射。
柳杉木打造 ↑ 民權國小在八八風災時被土石流掩埋,由台達電捐助的新校園於今年初落成,是一座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由本土柳杉木打造,節能且固碳。
綠色魔法學校 ↑ 由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設計的綠色魔法學校,運用綠屋頂、通風塔、深遮陽、太陽能板等設計手法,讓理想的綠建築概念成為現實。(圖片/林憲德)
無障礙走道 ↑ 台灣的新建築比例只佔百分之二,絕大多數是既有的舊建築。相較於大興土木興建新的綠建築,既有建物的「綠改造」應該是更為實際且重要的。台中的晨光綠邑社區即為一例,原本失去功能的水池以松木棧板填平為無障礙走道,花架鋪上集水版收集雨水,周圍以植栽綠化。(圖片/台灣綠適居協會)
改善西曬 ↑ 阿凱用大量原木與植栽將西曬的老公寓改造成安頓身心的居所。
度咕屋 ↑ 何俊賢親手打造融合環境的「度咕屋」,並在周遭遍植作物,實現農夫之夢。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林小珠 說:

    每年都必定要面臨炎熱的夏天,身為地球人,每個人只要出一個心力,必定會讓地球暖化速度減緩。每天進入辦公室,我最不想面對的事就是同事去開啟冷氣,一開就是一天工作時間。下班後的我,是連晚餐和睡眠時間,絕不去開冷氣,只開電風扇,儘管睡眠時免不了會流汗,隔天睡醒,只要再擦去汗水換上衣服,依然神精氣爽出門上班。
    我想我有什麼資格在生活中去享福,每個人都有下一代,下一代的主人翁未來要面臨更嚴重的環境,傷害到自已的家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