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島語】馬祖 博與搏

撰文/裴凡強(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將降落福建省。這裡是馬祖,台灣的福建省連江縣。

機上以國語與閩北語福州話廣播地面天氣與溫溼度,一下飛機就領教馬祖鄉親說話聲如洪鐘,帶著笑容招呼問候時也不例外;在路上,因為馬祖太小,人人都是街坊,停下腳步,噓寒問暖,不在話下。慣聽閩南語的台灣同胞,習於冷漠感的都會旅客,感受得到馬祖與台灣的不同。

光緒十一年,清廷因日、法交相侵台,終於意識到台灣為重要的「南洋門戶」,下詔建省後,原本同屬福建的台灣與馬祖分道揚鑣,分隸不同行政區,甚至,甲午戰後分隸不同國家。直到一九四五年,馬祖與台灣又再同為中華民國疆土的一部份;而到一九四九年,「赤氛披猖」,造化弄人,「台澎金馬」又等同中華民國,彼此再不可分。

但現行體制下福建省政府還存在,因為金門與馬祖隸屬福建省,因軍管而比台灣精省早得多。「自從一九四九年起福建省就『虛級化』了!」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省主席薛承泰說。「金門與馬祖都有民選縣長,但是省主席的存在還有種『橋梁』的地位,要盡可能讓下情上達」。

小小馬祖,四鄉五島,雖然小,在卷軼浩繁的史書中卻洋溢著繽紛色彩。許多大事,如戚繼光、沈有容掃蕩倭寇、清世祖海禁遷村、傳奇色彩濃厚的海賊王蔡牽、抗戰時日軍進占、國共戰火下的前線,馬祖全恭逢其盛。不論烽火連天的戰時,抑或凜冽北風的寒冬,馬祖因之成長茁壯,但如今馬祖未因兩岸偃旗息鼓更繁榮,景氣紅燈的低氣壓還如馬祖的濃霧,揮之不去。馬祖可以說「受惠於敗軍之際,遭殃在和平之時」,金門也曾為戰地前線,情況卻與馬祖完全背道而馳。

縣長楊綏生二○○九年以優先解決馬祖交通及「永續發展、樂活馬祖」之願景當選,標的就是要在任內把馬祖打造成島嶼樂園,但是談何容易。大家都清楚馬祖發展要靠觀光,發展觀光要靠交通,「不過馬祖交通歸老天爺管啊!」楊綏生無奈地說。

「卡蹓」是福州話玩玩、走走的意思,縣政府的廣告文案,以這深具地方特色的在地方言歡迎大家到馬祖。但正因馬祖交通是老天爺在管,「『卡』在松山,『留』在馬祖」,讓大多數人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一聽到馬祖卡蹓就謔稱是「關島三日遊」。「其實我也常常被困在機場!」薛承泰說。

交通之外,馬祖政治不脫「神權色彩」。「連誰當選縣長與立委都歸媽祖管,」因為天氣不好選民坐困機場無法返鄉投票,

霧鎖連江之時,馬祖與台灣還能仰賴船舶。

在南、北竿機場興建前,台灣與馬祖兩地跑的當地居民回想起兒時搭乘軍方運補船去台灣的往事,是段「晃動盪漾之旅」,搭船的老百姓通常被安排在船艙最下層,那正是船上的「搖滾區」,「常連廁所的排洩物都『搖出來』,乘客更連胃都快吐出來!」。

取代運補船的「台馬輪」是台、馬海運的一大福音,平穩又有臥舖。不過這艘船也近而立之年,遇上九級風就停擺,除非旅客打算「慢活」,否則八小時的航程,讓人卻步。

楊綏生二○○九年接篆後,考量改善空中交通遙遙無期,便想以「三體快輪」為替代方案,讓台灣與馬祖之間的航程將縮減為三小時,「中央最後並未支持這項計畫」楊綏生說,於是台馬輪繼續航行。最後在薛承泰及縣府的努力下,新台馬輪刻正趕工,最晚二○一三年十月就能首航,新船大約會使用三十年,交通問題留待下個世代解決。

儘管交通癥結如此難以突破,但馬祖確具樂園的本錢,樂活的潛力。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馬祖列島小檔案】

  • 面積:28.8平方公里
  • 人口:常住人口約9千9百多人。
  • 方言:幾與福州話同的長樂口音閩北話,又稱「平話」或「馬祖話」。
    馬祖列島為福建沿海之群島,位於台灣海峽之北,臨閩江口、連江口以及羅源灣,距中國大陸最近點僅約9.5公里。由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及附屬小島共三十六個大小島、礁嶼所組成,通稱「四鄉五島」。馬祖各島於一九四九年前分別隸屬於連江、長樂與羅源三縣,後歸併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
海鷗照相館 ↑ 過去馬祖為刁斗森嚴的戰地,禁有、禁用相機。到經核准的「海鷗照相館」留下戎裝照是解甲歸田前,盡完國民義務後的最佳紀念。
馬祖酒廠 ↑ 馬祖酒廠以產「開罈香百里,洗甕醉千家」的美酒聞名,盈餘逾一億,為馬祖金雞母。

聚落保存 ↑ 聚落保存與閒置空間再利用,古厝羽化為歷史氛圍的茶館與民宿。

黑嘴端鳳尾燕鷗 ↑ 一度被視為絕種的黑嘴端鳳尾燕鷗,在馬祖發現後讓馬祖聲名大噪,如何永續保育「神話之鳥」,是世界級重要課題。(圖片提供/張壽華)

閩北建築 ↑ 牛峰境廟及五靈公廟「封火山牆」及民宅「四坡五脊」屋頂,為閩北建築特色。
北海坑道 ↑ 馬祖各坑道卸下戰時重任,紛紛被賦予其他使命。「北海坑道」肩負觀光與教育任務,遊客可於漲潮時乘船搖櫓感受當日守軍在陰溼坑道中衛國的辛勞。

中柱橋 ↑ 有形的「中柱橋」讓東、西引相連,台灣與馬祖則需無形的橋,讓彼此情感維繫,意見溝通。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4則 留言

  1. 曼華 說:

    家中師兄已經很久沒有聞過書香了,知道他以前在東莒當兵,拿著雜誌跟他分享這篇文章,果真勾起他年輕時的回憶,從頭到尾看個仔細,話不多的他,回憶了一個晚上,邊說邊笑,好險他的朋友不在旁邊,不然可要通宵了!

  2. Kenny 說:

    最後三張圖說有誤。

Kenny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