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密碼】衣世代 衣覺醒 穿透服飾的消費文化

撰文/居芮筠(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安培淂(經典雜誌攝影組召集人)

猜這是哪種生活物件?

當男人擁有它,就變成帥哥;當女人擁有它,男人就失了魂;當它遇見名人,就成為潮流;當它遇見老百姓,生活就有了溫暖;當它登上伸展台,就成為時尚;當它走入博物館,就成為了文化。

無論性別貴賤,衣服無疑是生活必需品,從出生到老去,衣服表面上替我們保暖、擋風,實際上也透過各式的色彩、剪裁和質料,裝飾了我們的外表、彰顯了社會地位、甚至洩漏了個性。

人類從披上一張獸皮或樹皮開始,文明指數也進化了。隨著生活型態的變遷,人類因時、因地制宜,先是取得皮毛、樹葉,後又流通棉、麻和蠶絲,將服裝的發展推向精緻的紡織工業。

工業革命之後,機器大規模生產,降低了成本,原本在早年社會中,僅上流階層負擔得起的訂製服,因價格下降而普及於平民百姓之中。

時至今日,台灣街頭的服飾店幾乎是三步一小家、五步一大家。「一件一九九,三件五百,最後限時降價,買到賺到哦!」店內的大聲公重覆播放著促銷方案,櫃子上堆疊如小山的T恤,衣架上吊掛整齊的襯衫和長褲,多元化的選擇,加上三不五時的換季、出清和週年慶所推出的各式折扣,總能輕易讓人再掏個幾百塊,多帶一件不在購物清單上的衣服。

除了實體店家,網路商店的竄起也不容忽視。根據美國eBay的統計,該網站平均每三秒賣出一件衣服,相較於其他商品,其銷售速度名列第一。更新奇的是,台灣的百貨公司裡,甚至出現了T恤自動販賣機。便利、迅速、選擇多樣、管道多元,改變了現代人的購衣模式,而商家不斷推陳出新,讓消費者隨時受到誘惑。從前是一件衣服穿到破,現在則是穿不舊,因為衣服已不再只是單純作蔽體之用,而成為一種商品,輪替率高,不可否認也豐富了人生。

現代人的衣櫃裡,彷彿永遠都少一件。然而,根據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個女人的衣櫥裡,平均有二十二件衣服從來沒有穿過,也捨不得丟。這些衣物多半來自衝動性購買,包括限時限量的特價商品。

當你走進衣帽間,煩惱著明天要穿什麼的時候,可曾想過市面上這彷彿取之不盡的衣服是從哪裡來的?當衣服風塵僕僕來到明亮的商店、被店員捧在掌心推銷之前,究竟經過了什麼樣的旅行?買便宜的衣服,消費者對得起自己的荷包,但是否對得起製作衣服的人?扣掉行銷、人事等種種成本,能剩下多少給付工資?

時光追溯至十九世紀末,工業革命進入尾聲,因機械化而產生的大量便宜成衣現象,促成了成衣產業。約莫一八八○年代開始,大規模的歐洲難民因饑荒、政治等問題逃難到美國紐約,形成了大量女工。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貼.身.危.機】

多數人在挑選衣服時,都優先考慮外觀、顏色、價格及合身與否,很少去細究它在後加工時,使用了什麼添加物,讓衣服看起來鮮豔或筆直。繽紛的顏色讓服飾看似增加了生命力,但裡面卻可能暗藏風險。
在染色過程中所使用的偶氮染料,會對皮膚產生刺激,而且有致癌的疑慮;很多顏色鮮豔的服飾含有一種叫做芳香胺的染劑,被皮膚吸收後,在人體內產生反應,形成致癌化合物。而且芳香胺不溶於水,就算把衣服洗過,恐怕也無法完全清除。這種染料除了價格低廉之外,也因為它的色種齊全、著色力強、顏色鮮亮,以及色牢度高,所以在紡織業界廣泛使用。
資深紡織服裝業工作者郭敘吟直言,「前幾次洗過會褪色的衣服其實還好,不會褪的可能加了很多定型染劑。」那麼天然染料是否就沒問題呢?事實上,天然染料的色澤往往比較暗沉,常需要添加染助劑固色,因此也可能造成重金屬如鉻、鉛、鎘等殘留在衣物上。
除了染料,添加物也不乏危機。新衣服(尤其是牛仔褲)看起來筆挺或許很賞心悅目,但有可能是添加了超量的甲醛,會引起過敏、溼疹等皮膚病,也可能影響生育。最後,衣服乾洗時所使用的傳統化學藥劑四氯乙烯,證實會引起頭痛和哮喘。
環保署已將紡織相關的有毒物質列管為禁止或限用,同時,化學用料的危險性確實也不應以偏概全,只是,一般民眾在選擇衣服時,還是得三思。郭敘吟強調,「深色及有怪味的不要買,價格當然也不能太便宜。」畢竟在全球化的服裝市場上,管制和檢驗的範圍仍有死角。

血汗工廠 ↑ 中國的成衣廠女工埋首車縫。血汗工廠的勞工超時工作、薪水微薄,替品牌商賺取豐厚利潤。(圖片/達志影像/REUTERS)
機械化生產 ↑ 機械化生產提高了紡織效率。
檢測衣物防禦功能 ↑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高科技設備,供檢測衣物防禦功能。
構樹皮製衣 ↑ 阿美族設計師張碧玲仿古老傳統,取材構樹皮製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