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人間何處覓知音

撰文/王思熙

一位朋友,他的要好朋友突然往生了,他哀痛不已,有好幾天都在悲傷的情緒中,每次遇到他,都能感覺到他低落情緒。

有一天,他還是愁眉不展,一臉哀戚,於是我忍不住問他:「怎麼了,還在為你那往生的朋友哀痛嗎?人死不能復生,你已傷心那麼久了,難道還看不破生死這一關嗎?」

朋友嘆口氣說:「有生必有死,這道理我懂,我並不是看不破生死,我只是不能忘懷那分『知己』之情。」

聽了這話,我似乎有所悟了,生死何足惜,那份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難覓啊!我終於知道:我的朋友不是為他最要好朋友的生死而哀痛,而是為喪失那「知己之情」而哀痛啊!

生死,來來去去;朋友,進進出出。人在一生中會遇到無數的生命,一輩子裡也會有無數的朋友。朋友雖多,但知音總是鳳毛麟角,終生難覓。

我不是那位朋友,我不能體會那位朋友喪失知己的哀痛心情,但我是凡夫俗子,我能體會那「得一知己,是一生福報;喪一知己,是終生遺憾」的感受。這不禁讓我想起《莊子》一書中的一則故事:

莊子與惠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常常為一個哲學上的問題相互抬槓,相互激辯,雖然如此,卻絲毫不影響他們彼此之間相互欣賞的知己之情。

惠子往生了,莊子當然哀痛不已,再也沒有人可以和他秉燭夜遊了;再也沒有人可以在獨木橋上跟他激辯「游魚之樂」的哲學問題了。知己殞落了,莊子當然悵然若失。

一次,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就對一起送葬的友人說:在「郢」那個地方有一個人,鼻尖上沾染了些許的白灰,看起來就像是蒼蠅的翅膀那樣薄小,於是郢人請來石匠要他用斧頭把白灰削下來。

石匠揮舞著斧頭,瞬眼間斧起灰落,鼻尖的白灰就這樣被削淨了,而那郢人,卻神態自若,氣定神閒,當然鼻子也沒有受到絲毫的損傷。

宋國的君王聽到這件事,覺得不可思議,就派人把那位石匠找來,並對他說:「你也對寡人照樣做一次吧!」

石匠回答說:「我是能照樣做一次,但我的對象已經死去很久了,我再也無法做得成功了。」

莊子是位善於說故事的人,每個故事都有很深刻的含意。他說完這個故事後,嘆了口氣說:「自從惠子死後,我再也找不到可以暢談的對象了!」石匠所以能成功地揮動斧頭將郢人鼻尖上薄灰削砍下來,是因為他和那郢人是最佳拍檔,彼此信任;任何一方失去拍檔,事情就沒辦法做成了,如同惠子死了,莊子就寂寞了一樣。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所謂知己也好,知音也罷,就是能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朋友。可惜知音難覓,知己難尋,難怪我的那個朋友會因失去知己而頹喪不已。

「伯牙絕弦」是在講述知音難覓的故事。根據史書記載: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琴師,很善於彈琴,而鍾子期是一位隱世的樵夫,很善於欣賞琴音。有一天伯牙在野地彈琴,他心裡想的是高山,鍾子期聽到琴音,讚歎說:「妙哉!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啊!」

俞伯牙心裡想著流水,意念從琴音流出,鍾子期聽了又說:「彈得真好,這琴聲好像是綿遠流長浩浩蕩蕩的江河之水,在我的耳邊流淌!」

每次彈琴,俞伯牙想的是什麼,鍾子期就能準確說出俞伯牙心裡的所思所感,一個善彈,一個善聽,兩人惺惺相惜,難怪成為莫逆。

當俞伯牙聽到鍾子期去世了,覺得這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悲痛之餘就把他最心愛的琴弦挑斷,將琴身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為什麼俞伯牙終生再也不彈琴?因為喪失了知音。沒有人可以欣賞他的琴音,沒有人能聽懂他琴音裡的意涵,彈琴又有何義?而對於一個不懂琴聲的人來說,彈琴對他毫無意義。彈聽之間沒有交集,彈與聽各無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伯牙要絕弦的原因了。

歷史上亦有「管鮑之交」的故事流傳。管仲是齊國的名相,他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而他之所以能獲得齊桓公賞識,完全要歸功於鮑叔牙的知遇之恩。管仲與鮑叔牙是要好的朋友,雖然管仲早年曾遭遇各種困頓與失敗,但鮑叔牙對他知之甚深,所以一再力薦給齊桓公。如果沒有鮑叔牙,就沒有以後的管仲;沒有以後的管仲,就沒有齊桓公的霸業;沒有齊桓公的霸業,中國的古代歷史就可能改寫。

晚年,管仲感念鮑叔牙,感性地說了這麼一段話:「我與鮑叔牙經商而多取財利,他不認為我貪心;我為鮑叔牙辦事,而把事情弄糟,他不認為我愚蠢;我在打仗的時候,三次臨陣脫逃,他不認為我貪生怕死;我做官而被驅逐,他也不認為我不肖;我輔佐公子糾而兵敗被囚,忍辱偷生,他亦不認為我不知恥。」管仲最後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這就是知己之情,但知音與知己確實難覓啊!莊子與惠子,不僅是知音,也是知己,像這樣的佳話,在人世間必定會不斷地傳頌,因為知音與知己都可遇不可求啊!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