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無國界】泰國洪澇 世紀慢海嘯

撰文/凃心怡(慈濟月刊撰述)
攝影/林炎煌(慈濟月刊攝影)

年七月,是泰國雨季的開始,身為全球稻米出口冠軍,這是泰國三個季節中最重要的時節,農人往往在此時栽下這一年最後一期稻苗,三個月後甘霖滴盡,即能慶喜豐收。

二○一一年七月,雨來得相當準時,水壩為了保全足夠的灌溉用水,不願輕易洩洪,然而今年的雨勢卻不同以往地來得又急又大,再加上北方幾場颱風所帶來的雨量,累積四十億立方公尺的水量,開始由北到南漫衍,猶如一場「慢海嘯」,朝著整個泰國中南部鋪天蓋地席捲而來。

泰國總共有七十七府,這一次受災有六十三府,直至十一月中旬仍有十七府泡在水中。三分之一國土沒入水中,受災人數超過一千三百萬人,「估計這場水要退,至少也要一個月至一個半月的時間。」負責整合急難支援的社會發展福利部次長帕妮達.干璞表示,「這還是樂觀估計。」

長年的淹水歷史

其實淹水對泰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受災歷史甚至能回溯至十五至十七世紀,泰國與鄰國緬甸長年相互侵攻,每年一到雨季,雙方即有默契地豎起休戰旗幟,泰國人整頓惡水,緬甸人笑而觀之,根據緬甸人所說:「這時我們可以養兵蓄銳、種植兵糧,就讓洪水代替我們去攻打泰國吧。」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的中心地帶,屬北高南低的狹長地形,中南部地勢低矮,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南部暹羅灣沿海零星村莊已遭海水吞噬,這些村落距離首都曼谷不過二十公里,而曼谷也不過才高於海平面兩公尺而已。

低矮的地勢、固定的雨季時期,導致泰國長年淹水的主要原因,還有占國內三分之一領土的湄南河流域。

湄南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之一,全長一千三百五十二公里,流域面積為十五萬平方公里,大小支流廣布全泰,其雨季與乾季的流量差別可達十多倍,一遇雨季則氾濫,但天然氾濫所帶來的沃土,也是將泰國推上世界稻米輸出國之冠的重要推手。

來到位於曼谷北方七十六公里的大城府(Phra Nakhon Si Ayutthaya),此處原是古老泰皇朝的首都,平原廣闊,匯合三條河流,境內溪流交互錯落,是全泰最大的產米地區。

我們在大城府遇見六十一歲的農人宋猜納,我們稱他為農夫,他笑著糾正:「在這個時節我不是農夫,是漁民。」

宋猜納向我們解釋,此地的農人為了配合氾濫時節,特地更改農民曆法。七月到十月是泰國的雨季,大城府大約會在九月時開始淹水,水深平均兩公尺,一直到十一月才會退去,「我們提早栽稻,八月中收割完畢後,就要開始修補漁網、整修漁船,等待九月大水來襲,開始海上捕魚生活。」宋猜納說,這樣的生活每年平均要過上兩個月,「這是好事,大水走了之後,土壤將會更肥沃,那一季種下的稻米將會相當地飽滿漂亮。」

對於湄南河的定期性氾濫,將近百分之八十都務農的泰國人不以為苦,反而喜而迎之,也難怪泰國人不跟隨世人稱其為湄南河,反而另取其名,稱之昭披耶河(Chao Phraya River),昭披耶一詞在泰語之意為「河流之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泰國水患始末】

泰國河川集中在中、北部,每年雨季都有預期中的洪水氾濫肥沃土地,今年九月,卻降下了異常大雨,政府原先為保住田裡農收,不讓水壩洩洪,但大水最後終致潰堤,洪水從鄉村淹向城市。尤其泰國中、南部地勢較低,加上首都曼谷水閘門事權不一,最後導致嚴重水災。截至十一月中,水災造成六百○六人死亡,三人失蹤,農業損失近兩百億新台幣。

市區汪洋一片 ↑ 曼谷北邊的巴吞他尼府(Pathum Thani)汪洋一片,原本占滿市區的車輛僅存零星,船隻成為主要交通工具。
三分之一土地遭淹沒 ↑ 東方威尼斯重現眼前,泰國三分之一土地遭到洪水淹沒,深藍洪水重創生活與經濟。(攝影/葉秉倫)
慈濟志工以小船供食 ↑ 慈濟志工以小船載著熱食與飲水,深入窄小巷弄,供食給受困惡水而難以外出的災民。截至十一月中旬,已發出十二萬份便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