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業】捷克 軟硬實力兼具的中歐彩鑽

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到一九九○年,我的作品都還充滿政治批判性,但現在我不再寫任何帶有政治色彩的東西。」談吐文雅、風趣中帶諷刺的劇作家伍德(Milan Uhde)是捷克前文化局長,現年七十五歲的他曾經與前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為民主並肩作戰。在第二大都市布爾諾(Brno)的一間咖啡廳裡,已淡出政壇的他說:「在共產時代,替大眾發聲是作家的義務,在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裡,作家的角色是創作。」

淡淡的一句話,反映出捷克的轉變。

一九八九年當中歐吹起民主風之際,捷克順勢轉變政權,非暴力無流血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讓捷克自九○年代起平步青雲,先後於一九九九年與二○○四年加入北約與歐盟,是同一梯次進入這些國際組織的國家當中表現最為亮眼的資優生,二○○六年被世界銀行正式列為已開發國家,二○○七年從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新援助計畫中畢業,而今正卯足全力準備與西歐在研發領域上交鋒。

面積僅為台灣兩倍大的捷克,何以能在短短二十年內締造如此佳績?其實在一戰至二戰期間,它曾經是傲人的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擁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及勞工素質,加上它位處於歐陸中心,讓它成為西方市場鎖定的投資目標。

從遍地平原的波蘭南下開往捷克,道路漸漸開始有些起伏,車子穿梭在中古世紀風格的小鎮裡,我們來到位於德國與波蘭邊境的城鎮姆拉達.博萊斯拉夫(Mladá Boleslav)。這個市區面積不到三十平方公里的邊城,卻是捷克最富有的城鎮之一,答案就在一台台奔馳於公路上飛翼箭頭標誌汽車身上。穿越老城區,沿著斜坡來到占全市三分之一面積的斯柯達(Škoda)汽車大本營,設於工廠旁的博物館記錄著捷克工業史上輝煌的一頁。

從一八九五年的第一台腳踏車、一九二○年代全球最昂貴的古董車、二戰期間的軍車、共產年代因款式過於新潮而未能問世的轎車,到現在最暢銷的中型汽車,解說員如數家珍地介紹陳列於斯柯達博物館內的歷代車款,帶領遊客穿越時空,回顧捷克工業時代迄今的歷史。

於二○一○年重返台灣的斯柯達(Škoda)汽車,是捷克工業的驕傲,如此具有象徵性的企業,竟早在一九九一年就與德國福斯(Volkswagen)集團合併,並於二○○○年成為百分之百的德資公司。

這是斯柯達第二次與德國畫上等號,第一次是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占領捷克的時候。半世紀之後,斯柯達再次成為德資公司,不同的是,這一次不再是弱肉強食,而是體現政府促進企業私有化與國際競爭力的決心。近年來,捷克已發展成為中歐汽車工業重鎮,占製造業整體的百分之二十,二○一○年汽車年產量首度超過百萬輛。

「捷克的經濟屬於出口導向,百分之八十外銷到歐盟國家,其中德國就占了百分之五十。」捷克貿易推廣公司(Czech Trade Promotion Agency)行銷部的利哈錫克(Ales Rihacek)主任說。

昔日的宿敵德國,是今日捷克最大的貿易夥伴,似乎應證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哲理,自捷克民主化以來,在向「錢」行的資本體系裡,與德國逐漸形成依存關係。

小綿羊的智慧

另一方面,「合久必分」,捷克與東邊大哥俄羅斯的關係,自捷克決定「向西看齊」後就漸行漸遠。

「其實我們一直嘗試在修復這層關係,但發球權在俄羅斯手上。」在位於首都布拉格的國際關係學院,三十出頭的杜拉克(Petr Drulak)主任指出,儘管已過了二十二年,俄羅斯仍無法接受它已失去中歐主導權的事實,雖然俄羅斯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經濟夥伴,但是不同於積極想搭起東西歐橋梁的鄰國波蘭,捷克不會以這個角色定位。

「小國必須懂得量力而為。」杜拉克表示,一戰之後,捷克與鄰邦斯洛伐克因文化語言與地理政治因素,聯合組成民主共和國,並嘗試扮演過兩歐之間的橋梁,結果卻淪為蘇聯附庸國。一九八九年捷克斯洛伐克再度回歸民主後,兩邦之間失衡的問題浮上檯面,並於一九九三年和平分家。

問及兩鄰為什麼要分家,捷克人攤攤手說,要問斯洛伐克人,因為斯洛伐克認為國家發展偏重於布拉格,他們猶如次等公民。當時的執政黨是以哈維爾為元首的知識分子,在共產年代致力推廣維護基本人權的〈七七憲章〉(Charter 77),雙方也許對於分家的看法不一,但誰也不願見到得來不易的民主轉變成流血事件,理性和平的分家贏得了世界的喝采。

杜拉克進一步指出,從中型國家再度回歸小國,捷克很清楚玩不起政治遊戲,只能將定位放在經濟立國。

在熙來攘往的舊城區裡,雄獅銅像威風地聳立在捷克國家銀行頂樓,這座灰磚與玻璃窗戶併陳的雄偉大樓,曾經是二十世紀前期最摩登的建築。在這個負責監管國家金融市場的央行地下室裡,展示著捷克從古至今的貨幣。

一九九二年九月,當捷克斯洛伐克確定要分家後,政府首先採取的行動就是繪製捷克專屬的貨幣,「妳看,捷克克朗是不是比歐元漂亮多了?」捷克國家銀行傳播部的查瓦多諾娃(Debora Zvardoňová)嘴角微揚,開玩笑地說,捷克人就是太愛捷克克朗了,所以不願加入歐元區。

雖然身為歐盟成員,捷克迄今未加入歐元區,一方面是因為它原本就對歐元態度保守,尤其是在二○○八年的金融海嘯之後。

「加入歐元區的好處是遇上財務危機時不會垮台,像這次希臘的危機,捷克也有分擔,但是一般民眾對於政府拿著自己的血汗錢去支持希臘感到不以為然。」駐捷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的何元圭組長進一步指出,當地人認為捷克本身的財力還沒有強到足以支援他國,不使用歐元意味著捷克央行保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制定貨幣政策、管理紙幣以及硬幣流通等。

其實不僅是歐元區,捷克對於歐盟本身的支持率亦大不如從前,根據今年五月捷克通訊社的一項民調,高達百分之六十九的民眾對於歐盟的決策心存疑慮。歷史的教訓,讓捷克對於外來政權的介入頗為反感,然而加入歐盟後,在受惠的同時,又不得不遷就歐盟體制,只能迂迴地把持自主權。

捷克有句名言:「滿足大野狼,同時保住小綿羊」,身為小國,捷克深諳無法與大國硬碰硬,只能柔性抗拒,例如統合歐盟的〈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在過程中它的聲音雖然沒有波蘭大,卻是堅持到最後才簽署的國家。

無論在政治或經濟方面,小小捷克都無法脫離歐盟的羽翼,但它也明白過度依存的危機,因此將外交目標擴展到美國及亞洲等地。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捷克小檔案】

  • 地理位置: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東連斯洛伐克、南接奧地利、北鄰波蘭、西與德國相鄰。
  • 面積:78,867平方公里
  • 人口與種族:約1019萬人,捷克人占90.4%、摩拉維亞人3.7%、斯洛伐克1.9%、其他4%
  • 首都:布拉格
  • 宗教:無信仰高達59%,主要信仰包括天主教26.8%、新教徒2.1%等。
  • 經濟:GDP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約2613億美元,排名世界第44。歐盟後體系下的穩定市場,目前以汽車出口為主要工業,正朝向高科技、服務性的智慧型產業發展。
  • 歷史:今日的捷克,包含昔日的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地區,約在公元4~6世紀,西斯拉 夫人相繼遷徙至此定居,在九世紀形成摩里維亞公國。十一世紀起,波希米亞王國興起,因地理位置周旋於神聖羅馬帝國、波蘭與匈牙利等王國之間,14世紀曾盛極一時。
    十五世紀起,受壓迫的捷克百姓發起一連串反羅馬教會的宗教革命,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矛盾日益加劇,終於爆發了對影響深遠的「三十年戰爭」,介入國家包括的德法西與北歐諸國等,神聖羅馬帝國逐漸衰退。19世紀,捷克再度成為外來政權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與斯洛伐克曾短暫建立民主共和國,卻又在二戰期間 被納粹德國占領,戰後淪為蘇聯的附庸國。1989年中歐吹起民主風,捷克斯洛伐克也順勢脫離共產政權,1993年兩邦因政治經濟理念的差距和平分家。
  • 國際關係:諳知小國生存之道的捷克回歸民主後,以經濟發展為主軸,於1999年及2004年先後加入北約與歐盟,德國是最主要的經濟伙伴,並試圖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
布拉格 ↑ 黃昏時分,橘紅色的屋頂在夕陽下金碧輝煌,伏爾塔瓦河緩緩流過銜接城堡區與舊城區的查理橋,建築優美的布拉格是中歐屈指可數的觀光城市。
轉向科技發展 ↑ 近年來捷克配合教育,逐漸將重心從製造業轉向科技發展,查理大學植物學系的一名學生在系上設置的溫室裡研究熱帶植物。
木偶劇 ↑ 木偶劇是捷克的傳統藝術,改編自電影《驚魂記》的成人偶戲是驚悚劇場的代表。
古城塔波 ↑ 南波希米亞風光明媚,距離布拉格南方約一百公里處的古城塔波(Tabor)是十五世紀主張宗教改革的胡斯黨激進派勢力之據點。(圖片/達志影像)
國家圖書館 ↑ 在國家圖書館,解說員為民眾講解館內收藏著十三世紀迄今的豐富藏書。
宗教改革 ↑ 歷經宗教改革,今日捷克不再是以宗教為中心,舊城區的聖尼可拉斯教堂成為音樂表演廳,音樂家們正在教堂裡演出蕭邦的作品。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