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誌》第041期精彩內容

【本期封面】
攝於阿富汗馬凱基難民營的一個阿富汗小女孩。其破舊的衣服,虯結的長髮與滿是黃沙的臉孔說明著生活的不易。但其過於成熟滄桑的眼神,明白地告訴大家,她早已沒有所謂的童年。

【深入現場】
阿富汗難民最冷的冬天
當黑風來襲

撰文‧攝影/王志宏

為了了解目前阿富汗境內的難民狀況,《經典》雜誌特別於日前走訪了已收容二百萬阿富汗難民的伊朗,並同時深入阿富汗境內的兩個難民營探訪。伊朗、阿富汗冬天以冷峻的黑風聞名。黑風來襲,嚴冬已至,這數百萬流亡在阿富汗各處的難民潮,在幾無遮蔽物,亦乏食物的冬天,生機已到最後的關頭。

【亞洲食事】
飢餓蔓延二十一世紀
養活亞洲,做得到嗎?

撰文/Gordon Conway/洛克斐勒基金會總裁
攝影/久保田廣司/Magnum
翻譯/溫婷惠

迎著晨曦,內蒙古包頭市的鋼鐵路上簇擁著熙來攘往的鐵馬群,集結成一種色彩,一種稠密數大的壓迫色彩。在新世紀乍到的亞洲,人口壓力就像踩不動的通勤單車,既沈重又勢不能停。於是,問題來了:這麼多人要吃掉多少食物呢?

【亞洲食事】
尚未成功的綠色革命
向大地借神蹟

撰文/鄭俊平

一九七O年代,東南亞大地有賴農業科技之助,開啟了一段不可思議的豐收史。三十個年頭很快地過去了,當年驚奇增產的糧食榮景,並沒有改變人類歷史的步子。餓肚子的人們依舊存在,無情的大自然則開始向需索過度的人類進行反擊。

【亞洲食事】
失落的金黃色
撿拾台灣稻穗的故事

撰文/鄭俊平
攝影/周元楷

台東縱谷的火車轟隆行過,靜謐的稻田或有撩褲腳的農漢,一一映過乘客的眼簾。隨著都市化、工業化的時代趨勢襲來,台灣的農業與其說是在抵抗,不如說是在一次次的轉型,這種撤退之於稻米則有更深的意義,它從島國土地上大撤退,從人群記憶中大撤退。所幸,歷史很難抹去它曾經鋪覆全台的金黃年代。

【亞洲食事】
筷子的故事
新食器時代

撰文/王澄之‧陳志宏
攝影/郭以德

不論是曾經因衛生政策而風行一時的衛生筷,或是埋藏千年後始出土的古朝御用筷,筷子這個簡鍊與融入中國人生活的食具,累積至今的歷史厚度,足堪從各個角度玩味考察,在中國器物史占上一章應不為過。

【我們姓台灣】
寒夜點燈者──冬螢
撰文/蕭紫茵
攝影/陳燦榮

當冬天的腳步沉沉地踏上台灣泥壤,人們紛以厚衣躲避它冷峻的氣息,貪婪於暖被裏的溫存時,一群螢火蟲,卻正開始振翅待發,漫舞於冬夜的冷冽之中。

【人間大學】
許洋主為佛學「如實」奉獻一生
屋頂上的譯經師

撰文/夏瑞紅
攝影/王悅心

坐擁一地的《新譯梵文佛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許洋主笑稱,修這部書是她「唯一也是最後一件」大事,期待年輕人能接棒前進。

【經典書摘】
怡和洋行
撰文/Robert Blake
翻譯/張青
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一八三二年七月一日,怡和洋行正式在廣州成立。在所有與華通商的英、美、歐洲商行裏頭,怡和是唯一成立於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之前而至今猶存的商行,而且怡和在此過程中扮演要角。

【編者的話】 撰文/王志宏
【經典人生】 愛灑人間 撰文/釋證嚴
【經典札記】 重複 撰文/王思熙
【歷史與未來】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科學家
【生命地圖】女伯爵古堡的柵欄門
【發現台灣】台灣與全球的氣候變遷
【浮世情】玻璃絲襪
【行腳台灣】騎樓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