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采風】印度神話之舞 東南亞文化共證

撰文/郭怡青(經典雜誌撰述)
攝影/徐安隆(經典雜誌攝影)

色漸漸暗沉,夜幕取代了漫天彩霞,朦朧的上弦月升起,緩和了南印度四月的暑氣。一陣清脆的鈴鐺聲從神廟裡幽幽傳來,神祕的弦樂與節奏鮮明的鼓聲交錯,我們不由自主地朝著獨抒性靈的旋律走。

在花崗石神殿前方的平台上,兩名體態輕盈的女子,戴著象徵日月的金屬髮飾、掛著串珠金飾,繫著腳鈴,隨著音樂踏著曼妙的舞步。

「能在『大神廟』獻舞是每一位婆羅多(Bharatanatyam)舞者夢寐以求的殊榮,今天是『欽那梅蘭(Chinamelam)祭』的首日,機緣尤其殊勝。」本身也是婆羅多舞者的主辦人媳婦卡賴瑪瑪妮興奮地說。

坦米爾納德(Tamil Nadu)邦是婆羅多舞的故鄉,當地人口中的「大神廟」──位於坦米爾文化重鎮坦加夫(Thanjavur)的布里哈迪斯瓦拉(Brihadeeswarar)神廟,曾經是孕育舞者的聖地。

在神話與歷史交織的印度,宗教與藝術密不可分,目前國立音樂舞蹈戲劇學院(Sangeet Natak Akademi)認可的八大古典舞蹈,大多源自神廟,表演內容也與璀璨的神話難分難捨,常見舞碼包括闡述羅摩王子在神猴的幫助下跨海到斯里蘭卡營救愛妻的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以及至尊人格首神奎師那(Krishna)與牧牛女拉達之間如夢似幻的情愛故事《牧牛女之歌》(Geeta Govinda)等等。

表演結束時,舞者依序來到一尊神像跟前頂禮,祂頭戴火焰冠、三眼四臂、左腿輕抬、右腳踩著妖魔獨立於火焰環之中。

舞王(Nataraj)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Shiva)化身,印度人相信,祂的極樂之舞(Ananda Tandava)是宇宙萬舞之源。

「極樂之舞有一百零八個象徵宇宙萬象的舞蹈動作(Karana),其中最經典的姿勢,就是這個呈現舞王相的動作。」知名婆羅多舞者維斯衛斯南(Chitra Viswesnam)解釋:「祂舉起右前手,象徵無畏;右後手握著三叉戟,象徵身心靈三界合一;左後手握著搖鼓,象徵物質與心靈其實是一體兩面;右腳踩踏妖魔,象徵斷除煩惱;左腿輕抬,象徵無常;而指向左腳的左前手,則強調無常的真諦。」

相傳濕婆之妻雪山(Parvati)女神的憤怒尊迦梨(Kali)因舞藝出眾而態度傲慢,為摧挫祂的銳氣,濕婆提議比舞,並以左腳高舉朝天的姿勢贏得舞王的頭銜。

在坦加夫北上約九十公里處的契當巴南(Chidambaram),有一座始建於十一世紀的舞王神廟,關於濕婆如何成為舞王的傳說,栩栩如生地刻畫在舞蹈大殿(Nritta Sabha)裡。

在舞王神廟的四方,有東西南北四座高四十點八公尺、雕塑神話人物的華麗門塔(Gopuram)。位於東側的門塔,雕刻著極樂之舞的基本動作,一百零八幀優雅的浮雕,成了近代研究印度古典舞蹈的珍貴資料。

古典舞蹈的淬煉

「濕婆將舞蹈傳授給天女以及婆羅達牟尼(Bharat Muni)聖者,再經由他傳給後人,這些基本動作是印度古典舞蹈的共通文法。」研究亞洲古典舞蹈的蘇巴拉曼尼安(Padma Subrahmanyam)博士指出。

各派舞系的起源傳說也許略有不同,但在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三世紀期間由婆羅達牟尼聖者著寫的《舞蹈論》(Natya Shastra),不僅是史上最古老的戲劇舞蹈論述,更是大印度文化圈的舞蹈聖經。

根據《舞蹈論》,印度古典舞蹈的特色包括涵義豐富的手勢(Mudra)、敘述性的演技表現(Abhinaya)、以及豐富的情緒美感(Rasa)。因此,古典舞蹈涵蓋以節奏為主的純舞步(Nritta)、結合肢體語言的舞蹈動作(Nrittya),以及摹擬各種人物角色的戲劇舞蹈(Natya)。

「滿月之夜,我獨自思念故人,忽聞一陣笛聲,莫非是我朝思暮想的奎師那?」在首府清奈(Chennai)婆羅多舞者雪麗拉塔的家中,專程為我們粉墨登場的她,即興示範一段敘述性表演。短短數秒,她透過眼神、手勢等肢體語言,傳達出猶如詩詞般優美的情境。

「只要擺出吹笛子的姿勢,印度人都知道是代表奎師那。」雪麗拉塔表示,即便不了解古典舞蹈,也能從手勢特徵看出舞者在詮釋哪位人物。

「但就算你不了解印度神話,至少也看得出這是一段闡述相思的橋段,所以說印度舞的感染力十足。」她說。

歷史悠悠的印度舞博大精深,它不僅是一門表演藝術,更是發揚宗教文化的傳媒。無論師承哪一派別,舞者除了必須深入了解印度的神話歷史,從神韻到舞步,每個細微的動作更是必須經過苦練才能達到完美,因此在印度,若想成為專業舞者必須從小習舞,舞蹈大師地位崇高。

暑氣蒸騰的四月,莘莘學子在放假前必須先通過考試的關卡,婆羅多舞名校卡拉克謝卓(Kalakshetra)的學生們也不例外。

在月光的照耀下,學生們換上華麗的舞衣,在校園的露天舞台粉墨登場,觀眾如雷般的掌聲響應著熱情的天氣。

時光回溯到一九三五年,舞者露克米尼(Rukmini Devi)創辦卡拉克謝卓舞蹈學院的前一年。

當年清奈仍是英國統治下的馬德拉斯(Madras),舞蹈被視為低俗的娛樂,群眾來到神智學社(Theosophical Society)舉辦的鑽禧會,準備對初登台的露克米尼丟石子,然而當她以柔軟的身段展現出優美的幾何線條,大家都被她生動的舞姿懾住,婆羅多舞一舉成名。

婆羅多舞是第一個被近代印度承認的古典舞蹈。其實所謂的「印度古典舞蹈」系統,本身就是在近代印度的國家疆土概念確立之後,隨著民族復興運動的浪潮形成的新興文化產業,簡單而言,北方系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較深,南方系統則較為神聖傳統。

古印度原是由許多王國組成,因此各地域擁有當地豐富的舞蹈傳統,隨著各王國的興衰變遷。由於印度舞蹈與宗教密不可分,英治時期隨著各地神廟逐步失去權勢,傳統舞蹈也開始凋零。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婆羅多舞 ↑ 婆羅多舞發源於南印度坦米爾納德邦,特色之一是藉由柔軟的身段展現出幾何線條之美,舞者雪麗拉塔示範經典動作。
舞王神廟 ↑ 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濕婆亦是萬舞之神,在南印契當巴南的舞王神廟裡,有一面雕刻著一百零八個舞蹈動作的浮雕,是研究古典舞蹈的重要資料。
印度舞重肢體語言 ↑ 印度舞重視肢體語言,在南印的舞蹈教室裡,酷奇普地舞者踏著從頭到腳靈活並用的舞步。
男扮女裝 ↑ 在柯納克舞蹈學院,男童疊出生動姿態。源自奧迪西舞,男扮女裝的戈弟寶制度形成於蒙兀兒時期。
羅摩衍那 ↑ 印度文化的影響遍及東南亞,《羅摩衍那》是泰國箜舞唯一的戲碼。(攝影/劉子正)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