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四十五週年】善行的格局與創新 慈濟四十五週年大藏經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教的化育,可以入法、入心、入行。

從後山的一座小茅屋的初發心念,善行如湧泉汨汨流出,從花蓮、台灣到世界各個角落,四十五年後的今天,慈濟基金會已成為華人世界最大的慈善團體。

篳路藍縷,五毛、一元的竹筒歲月走來,在證嚴法師以宗教家的悲智帶領下,推動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另有骨髓捐贈、環境保護、社區志工、國際賑災,合稱為「八大法印」。慈濟不自囿於宗教團體,更以佛法走向人間,帶領眾生走菩薩道,從關懷台灣本土,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迄今已在全球七十二個國家地區灑下慈善的種子,在災難現場藍衣白褲的慈濟人身影,永遠「走在最前,做到最後」。證嚴法師曾道:「台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如今「愛心島」成為台灣最響亮的名號,可能是小島在力爭邦交國或進入聯合國外,更動人的國際承認。

一九六六年,「佛教慈濟救難功德會」開啟救貧、救苦、救急、救難的慈善工作,將佛教無形的精神能量,化為有形的行動力量,開啟人間佛教的序曲。當年為打破「因病而貧」的惡性循環,立願在後山興建慈濟醫院,並首開不收保證金的先例,帶動台灣醫界善良風氣。一九九一年,秉持救災的人道精神,力排眾議、跨越海峽,救援中國華東、華中地區的世紀水患,以愛化解隔閡、超越政治界線,不分國界、宗教、種族,平等救助。除了濟予物資,也濟給心靈的資糧,證嚴法師認為救世要從救心起,人心不救,世間難救。如今,慈濟四大志業更為台灣社會樹立了不同的人文典範。

放眼近半世紀的慈濟世界,慈濟人落實佛法教義,化身為人間菩薩,在地球處處烙下愛的足跡,慈濟不僅帶動台灣新的人文觀念,更創造許多新的語彙及感恩文化。以「無語良師」尊稱遺體捐贈者,帶動國內骨髓、器官捐贈風氣;以簡單易懂的「靜思語」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從「教富濟貧」到「濟貧教富」的修福修慧;慈濟二十年來力行的環保資源回收,更是一場寧靜的群眾運動,從消極減廢、積極減碳生活,到以寶特瓶再製毛毯賑災救難的創新環保,結合眾生之力,聚集成一股大愛的力量,讓慈善有了最美麗的容顏。

如同投身在五濁惡世的一塊明樊,慈濟默默發散著淨世靜心的良能,四十五年來寫就的這部慈濟大藏經,背後充滿了悲憫的智慧及與時俱進的創意。二○一一年,是另一個慈濟元年的開始,愛的循環永不止息!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扶持著受難者 ↑慈濟志工總在巨大災變後,扶持著受難者走過猶如廢墟的家園。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後,慈濟動員逾十五萬次志工,投入物資發放、義診、慰訪等緊急救助行動。(圖片/慈濟基金會)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1則 留言

  1. cand 說:

    感恩使用本人拍攝之蓮花燈,希望心蓮朵朵造慈濟世界,更盼望接引更多菩薩走入充滿真善美的慈濟世界,感恩.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