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札記】震傷與核災

撰文/王思熙

本世紀以來,天災人禍持續不斷,天災一次比一次嚴重,人禍一次比一次厲害。雖然許多人不願意將天災與人禍牽扯在一起,總認為天災是一種自然界維持均衡狀態過程中的必要調整,不見得與人禍有直接的關係。這話當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仍然認為,許多天災的形成和人類的為所欲為,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例如地球暖化和氣候異常變遷,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數據顯示,和人類恣意揮霍地球資源、大量製造二氧化碳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換句話說:地球氣候異常變遷的罪魁禍首,正是人類的為所欲為。

日本東北部宮城縣發生芮氏規模九點零的大地震,震驚全球,這不僅是因為地震規模之大,也因為地震引發毀滅性的海嘯所造成的損害之巨。日本處於太平洋地震火環帶上,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平常對地震的防範就已不遺餘力,何況日本又是一個工業先進國家,對於公共設施與建築物的防震要求都有嚴格的規定與執行,像這樣一個長期與地震共舞,又處處嚴謹防範的國家,強震一來,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破壞與損害,設若其他開發中國家,遇到此種情況,破壞與損害,恐怕更難想像,可見大自然一旦發怒起來,其威力之大,無物能攖其鋒,我們還膽敢嘶喊:「人定勝天」嗎?

有科學家曾經這樣說:「地震是一種地球板塊相互擠壓與地球內部能量的釋放,是自然界的必然現象,不需恐慌。」科學家的理性說明,我們充分理解,但我們仍然要說:「我們不是對地震的自然現象產生恐慌,而是對地震所帶來的嚴重災害產生懼怕。」我們承認地震是客觀的自然現象,任何人無力阻擋,也無力改變,但人類可以避開地震對我們所可能造成的傷害,或至少可以讓傷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拜地球科學研究之賜,我們已經知道地殼是由多個板塊構成,板塊與板塊之間或因相互擠壓,或因地層下陷,或因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產生規模大小程度不同的地震,遺憾的是:板塊與板塊之間何時會發生猛烈推擠、地球內部何時何處將釋放能量,至今我們仍然一無所知。但我們已經知道:地球板塊與板塊間的接縫羅列在何處,也知道地震高發的斷層地帶分布在哪裡,這些寶貴的資訊與數據彌足珍貴,可以用來作為我們規畫城鎮與人為建設時的參考,讓我們知所遠離,知所防範。

不同於水災、風災、火災,地震可說是全方位的毀滅性災害,防不勝防,躲無可躲;來時的強度無法預測,去時留下的災難無法預知。除了強震來時那瞬間的天搖地動,山崩土移,牆倒地陷,屋毀人亡之外,強震過後所引發的巨大海嘯,侵襲海岸鋪天蓋地,排山倒海而來,巨浪所到之處,摧枯拉朽,擋無可擋,退無可退,在巨大海嘯的面前,人類顯得異常的脆弱與渺小,所有人為的建築物與製造物,都像小孩子的玩具,任由沖散,任由拆解,任由搗毀,任由淹滅,破壞力之大,損毀面之廣,災害度之深,傷亡數之眾,非一般局部性水災、風災、火災所可比擬,這就是為什麼天然災害防護專家談地震色變的主要原因。

更何況強震往往也會帶來熊熊巨火,沼氣、瓦斯、油槽、電力都可能是強震時星星之火的源頭,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它可以讓地震災區頓時陷入火海,讓災難雪上加霜,一發不可收拾。

這次日本宮城縣外海的強震,引發地、水、火、核四大災難齊發,讓人怵目驚心。其中最讓人憂心忡忡的還是福島第一核電廠機組的接連爆炸及放射性物質外洩事件。這事件既是天災,又有可能是人禍,所以引起了全球核能科學家的廣泛重視。不管如何,核能電廠的屢屢出現狀況,在在都在告訴人類:執意發展核能的同時,不要只看到核能的好,也要看到核能的壞,核能的使用易放難收,有如一頭易養難馴的怪獸,不管用於戰爭作為殺人的武器,或用於核能發電,作為和平用途,都應慎重抉擇,否則一旦失控,後果就真的不堪設想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人類的醜陋與美麗,不足與多餘。人類應該從無數災難之中覺醒,從苦難中惕勵。根據路透社的外電報導:當年曾為車諾比核災處理善後的專家嚴厲批評:「核能產業利慾薰心。」也批評國際原子能總署:「為核能產業的擴張護航。」他甚至斷言:「日本核危擴散之災只怕在劫難逃。」我們不是核能專家,核能的知識有限,因此對於路透社的這項報導,我們不敢置評,也無能置評,但我們認為:「人民的生命安全才是正道。」任何高度風險的科技運用都要審慎從事,尤其像核能這種極具危險性的科技產物更應戒懼謹慎。

台灣地處太平洋地震的火環帶上,對於這次日本強震的遭遇,我們感同身受;對於因震災而往生與往生者的家屬,我們同表哀悼與慰問;對於日本全國民眾冷靜堅毅地面對災難,平和又有秩序相互扶持,共度難關,我們要表達至誠的敬佩與由衷的感動,這都是我們所要學習與效法的地方。而同樣的,台灣也有數座核能發電廠,我們也要以這次日本核災為鑑,徹底檢驗我們的核電安全並檢討今後核能政策的發展走向,我們寧可生活較為簡樸,也不願意為了滿足用電的需求,而犧牲了全民的生命安全。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