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浮光掠影 慢船在大河盡頭

撰文.攝影/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輯)

比是一件奇妙的事,因為位置的不同,高度就不同,當然溫度也就不同。但奇特的是我在河的下游,卻一味思索著河源的種種,望著滔滔江水一路東流,這條四千九百公里的世界第七長河,真是妙不可言!

輾轉難眠的熱帶午夜,襖熱難當,但我仍得全身罩上毯子,蜷縮狼狽,稍有空隙,耳朵隨即傳來蚊子的嗡鳴聲(我是因此而輾轉難眠),此行特別購置的據說是美軍專用的防蚊液,好像沒多大功能,隨即啞然一笑,難怪老美在此會打敗戰。而整天不停於耳的柴油引擎的咆哮聲,即使我們停俥錨泊休息,河道上仍三不五時地有夜船呼嚕而過。

說到呼嚕,此行的伙伴,黃效文,他的呼嚕聲差可比擬一百匹柴油引擎的咆哮聲,而二○○七年,當一行在中國境內的瀾滄江源頭宿營時,當時他的呼嚕聲是可媲美帳棚外的狂風,即使是縮在二十公尺遠的另個帳棚內的我,也仍可清晰辨明那可怕的節奏。

不過差別的是當時是在寒帶,是四千五百公尺的高原,下著大雪,冷極,而營地旁的瀾滄江上游離源頭約十公里左右,當時也不過是不起眼兩、三公尺寬的潺潺山溪!而現在呢?我們一行是在湄公河下游離出海口不遠的越南芹苴市,這裡當地叫九龍江,河道可寬到一公里。

即使是凌晨時分,河面上的徐風也難解船艙裡的溽熱,我一再地思索源頭的冷冽,希望能中和一下因四千九百公里距離而陷入的窘境。

同樣一條河,從源頭到出海口有著不同的名字、高度、宗教,當然還有生態環境,從源頭的中國青海,瀾滄江一路蜿蜒流經雲南之後,成了湄公河入緬、泰、寮、柬,到越南又名為九龍江而入南中國海!而多年來的旅次累積,獨缺湄公河的出海口。當效文提議想找船從越南上溯柬埔寨,我倒是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僅不過是隨後而來的E-mail說,他捨棄專載外國遊客的豪華河輪,而決定僱當地普遍的載貨小船。他的電郵中載明著:帶泳褲,廁所是船尾搭的兩塊十公分寬橫板,直透河面;屏障則是三十公分高的薄夾板⋯⋯。

水上人家討生活

《經典》在二○○七年所製作的瀾滄江湄公河專題中,對九龍江平原有著深刻的描述,當時幾幅九龍江上水上市場的照片,著實令人難忘。我們這艘長十二公尺,寬兩公尺餘平底河船,船尾有著一具十四匹馬力的柴油引擎,足夠在流速緩慢的九龍江流域穿梭巡弋。船主是五十歲的阮文雄,一如大部分的越南男人,瘦削而精實,短小的身材,但卻已超過三十載在九龍江流域討生活。

當我初見此船時,真是倒抽了一口氣,一公尺二高、三坪大的船艙,將是我們未來一行五人的生活空間!?船艙還分成前後兩段,後段一坪空間是廚房,駕駛是在船頂後段,鋪上白鐵皮的船頂前段,就是我們一行大部分活動所在地。

我們在芹苴添購了諸如發電機與礦泉水等設備,嘗試將再簡陋不過的船艙,稍微裝點成可勉強度日的臨時小窩。同時也自我安慰著,至少不用每天拆搭帳棚的惱人費事,也不會有動不動就氣喘吁吁的高原反應。

隨後將船錨泊在鳳協水上市場附近,阮文雄的家就在河道邊的高腳屋,我們四周都是其左鄰右舍的船隻,大家彼此緊挨著,串門子也是方便的,從船頂一跨,俐落地就到他人家了。但這些船隻也有權充住家的,我注意到船上有著高聳的電視天線。實際上,這也是水上人家的窘境,因為沒有土地,也沒有錢能購買土地,於是就依著河灘,搭了違建的高腳木屋,而維生之船也是他們住家的選項之一。

夜暮低垂,我周遭的高腳屋陸續升起了炊煙,而泊在旁邊的另艘河船,女主人俐落地在船尾用著綁繩的桶子,一一舀起下方混濁的江水將固定在船尾的水缸盛滿,透過曬在船尾一家子的衣服空隙,洗菜、炒菜、吃飯,沒一會可見用餐完畢的全家,躺或倚在船艙裡看著電視。而他家還有一頭不停吠叫的小狗。

在船主左鄰右舍的幫忙下,從艙後的小廚房中端出了一道道的菜餚,就著河對岸的當地熱門音樂無阻礙地一波波襲來,與如同神風特攻隊的蚊子無間歇地侵撓,我們在船頂上吃了一頓擺盪中的豐盛晚餐。

阮文雄說,明天一早五點,水上市場就開始活絡起來!

大船穿行會在河中激起大湧,船身有著幅度不一的搖晃。清晨四點多,河面已逐漸熱絡。「啪、啪、啪⋯⋯」「噗、噗、噗⋯⋯」的大小柴油引擎聲逐漸交雜在百來公尺寬的河道上,數十道亮度不一的船上燈具,閃著幽明光影漂浮在深黑的河水上。六點天明,人聲也鮮明地加入。我們四周的水上人家已開始忙碌起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水上市場 ↑ 越南芹苴的水上市場,因九龍江平原綿密的水運演變而成。商家在船上插著貨品,買賣雙方以船為平台,從清晨開市至中午而歇。
定點網架 ↑ 豐饒的湄公河有窮人的免費超市之稱,沿岸居民常見捕魚方式有定點網架。
餐飲船 ↑ 清晨穿梭於水上市場的餐飲船,隨招即來。小生意的舢舨主要是給來市場買賣貨品的船家們一個方便。
街童問題 ↑ 柬埔寨的街童問題雖已減少,但金邊仍見在大人慫恿下向遊客要錢的街童。
水上人家 ↑ 柬埔寨的水上人家多是越裔,漁民正烹煮剛網到的魚當午餐,背後的住家底下則是自家的人工水產養殖場。
魚汛期 ↑ 為了每年兩次、總共僅四天的魚汛期,這些漁民搭帳棚住在岸邊,以把握母親河恩賜的大禮來改善生活。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