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大業】越南 惦惦的贏家

撰文/潘美玲(經典雜誌文稿召集人)
攝影/劉子正(經典雜誌攝影)

進河內古街的小胡同,裴春方帶著我們參觀父親的畫室。

裴春派(Bui Xuan Phai)是越南早期著名的畫家之一,雖然成名得早,但遇上越南獨立革命,藝術必須為政治服務的馬列思潮,因堅持執著而被批為走資派一生潦倒,過逝前四年才舉辦了人生中第一場畫展並獲越南政府承認頒獎。河內古街是裴春派最重要的創作主題,裴春方說父親畫了一輩子的房子,生前卻沒能力買上一間,雖然身後的畫作多為國外藝廊收藏,賣價甚至高達百萬美金之譜。八○年代的越南,因為政治試圖同化文藝,使之成為政治的圖解工具,這位硬頸畫家應該說是生不逢辰。

從歌謠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甚至進入一個時代。外型如瘦版的羅大佑、民謠風格則類似台灣的李泰祥,鄭功山(Trinh Cong Son)是越南家喻戶曉的情歌王子、反戰音樂家,他誕生於動盪的時代,青春時期正逢南北越分裂衝突,戰爭彷彿永無停止的一刻,讓原本纖細的心靈更加敏感多愁。當時越南人的歷史認知裡,自己的國家始終被外人侵略奴役,從早期的中國、十九世紀末法國、短期占領的日本、二十世紀中期的美國,直到一九七五年,才算真正獨立統一。

「黃皮膚」系列的反戰歌曲,沒有聲厲色疾的指控,僅緩緩地訴說周遭人民的景況心緒,力道反而更強。在胡志明市的小酒吧裡,聆聽歌手阮全幽緩地詮釋〈母親的搖籃曲〉、〈老人與小孩〉,苦難鋪成的文化底蘊,如泣如訴的歌聲將烽火國度與越南畫上了等號。

諱莫若深的越南人

一八五八年法國人早就覬覦中南半島,藉保護傳教士的理由入侵越南,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戰爭看似兩大國對決,但實際上老法看上的是這塊資源豐饒的沃土,越南富含石油、天然氣及鐵、鉻、煤等礦產,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分據細長國土的兩端,彷如「一根扁擔,挑著南北兩只穀倉」,法國戰後與李鴻章簽署《天津條約》為的就是強逼中國正式放棄對越南宗主國的地位。一九五四年奠邊府(Dien Bien Phu )之役越南雖然打敗了法國爭取獨立,但最後統一仍然破局,甚至引進了另一場與美國的長期抗戰。

如今戰爭已遠颺,但帶給越南的影響卻深刻入骨,法人種下的白楊樹、棋盤式的街道規畫、美妙的法式建築成了前朝遺下的浪漫贈禮,從胡志明市的「洋鬼子街」(范伍佬街)夜生活裡可以嗅到美國文化的百無禁忌,但更多人造訪古芝地道,想要找到讓美國吞敗的原因。

古芝地道雖是一九四八年越南人為了躲避法軍攻擊,以鋤頭、鏟子、畚箕、竹簍挖了二十年才建成的,但卻是美越戰爭才打響它的知名度。

長約二百公里的古芝地道,最遠從越柬邊境到胡志明市,地下三層設計,除了攻防逃脫,也考量到幾百名越南人幾十天在地道內的生活問題。

據說當時每個人都要學會人工呼吸,因為地道裡空氣稀薄,隨時都有休克的危險,地下一層簡陋的醫護開刀房裡,重傷同志流出來的汙血經簡單過濾之後回收再利用,神出鬼沒的攻守運補,瘦小的、拿竹箭、鳥槍的越南人,最後終於擊垮了每天花耗一億美元軍費、持先進武器的美國大兵。

越南人憑藉著什麼樣的力量能夠擊垮大國?「堅忍不拔」是一句打通關的形容詞,但或許我們可以從越南連年征戰的烽火歷史中翻找到答案。

自中國以降,越南即頻頻受外侮入侵,民族意識因此特別強烈,戰火的試煉已經在他們的細胞裡儲存了隨時應戰的基因。

與越南人多次接觸中我深刻體會到,外表看似柔弱隨和的她(他)們,骨子裡其實相當剛烈,柔韌之最的越南代表要算是越南間諜范春安了,這個潛伏在美國《時代》雜誌十一年之久的「超完美間諜」,即便在真相被揭露之後,美國人仍舊喜歡他,甚至為他出版了一本傳記《The Spy who loved U.S.A.》。范春安有一句名言「我愛美國。但更愛祖國(越南)!」將越南人的圓融沉潛表露無遺。

十年越戰打得慘烈,戰後美國對越南施行經濟制裁,越南名列世界第二貧窮國家,輸美貨物平均關稅達百分之六十,一九九四年簽訂美越正常貿易協定後關稅才降至百分之四,二○○○年底柯林頓訪越時,雙方拋開過去芥蒂,一笑泯恩仇。

放眼世界,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就丟下傷痛包袱,全力為將來衝刺?年輕的越南人口或許是一個原因,戰爭毀了兩代人的生活,改變了越南的人口結構,男性戰死沙場的折損,使得女性必須獨挑家庭大梁,甚至因此讓人產生越南是母系社會的錯覺。相較於歐、美、日等國人口呈負成長的老年社會,越南是一個新興的年輕國度,三十五歲以下的人口占了全國比例的百分之七十五。

再度與世界接軌的越南表現積極,陸續與各大國建交,善用官方發展援助大力興建基礎建設,二○○六年舉辦APEC、二○○七年加入WTO成為會員國,在東協的區域經濟板塊上站穩位置,越南更是世界上唯一在憲法表明鼓勵投資的國家,二○○八年時全年吸收外資高達六百四十億美元。

國土呈S型的越南長約一千六百公里,緯度上南北相差了十四度,北部有分明的四季,南部卻終年如夏,兩地人民性格迥異(參見《經典》一○七期)。事實上,在法國殖民時期甚至還分成北圻、中圻、南圻三個不同地區分而治之,千年之前北越曾為中國藩屬,十五世紀的南越則先後隸屬扶南、高棉吳哥帝國,二次大戰後的《日內瓦協定》西方列強自行在會議桌上以北緯十七度將越南橫切為二,直到一九七五年才正式統一。

總地說來,越南的國土細長、文化混搭斑斕,北部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西邊與寮國、柬埔寨為鄰,東邊海岸線長達三千二百公里,面對浩瀚的海洋,隔南中國海與馬來半島、婆羅洲及爪哇相望,國際航運帶進來源眾多的開放思潮,諷刺的是,強權入侵也是外來文化輸入的最佳途徑。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

【越南小檔案】

  • 地理位置:越南位於中南半島的東緣,北與中國交界,西與寮國、柬埔寨為鄰,東面南中國海,形成長達約3444公里的海岸線。國界約為北緯8至23、東經102至109,南北長達1650公里,國土狹長如S形狀。
  • 面積:331210平方公里
  • 人口與種族:約8957萬人,京族占全國人口的86%,另有54個少數民族。
  • 首都:河內。越南共有59省及5個直轄市,包括河內市、胡志明市、海防市、峴港市及芹苴市,南經北政,第一大城為胡志明市,首都則為河內市。
  • 經濟:GDP國內生產總值(按購買力):256.5億美元,世界第42名。越南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越南天然資源豐富,南部海域蘊藏石油、天然氣,中北部出產煤、鐵、鉻、錫、磷灰石等礦產,其中石油儲量在東南亞國家中僅次於印尼、馬來西亞。咖啡及大米的出口均占世界第二 。
  • 歷史:越南古稱交趾、安南,曾為中國藩屬近千年(公元前111—公元939年),後為法國殖民近百年(1858—195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越南(1941—1945),戰後法國企圖重新控制越南,最後在奠邊府之役戰敗撤退。戰後日內瓦會議協定,把越南以北緯17線一分為二,北方由胡志明領導的越共控制,南方以吳廷琰為總統的越南共和國。冷戰期間,美國介入南北越戰, 1973年美軍撤退,兩年後北越攻陷西貢(今胡志明市),全國統一。
  • 國際關係:
    中、越邊境交界長達1347公里,1950年中越建交,70年代因柬埔寨的問題使得關係極度惡化,1991年關係才恢復正常。在海上邊界方面,西沙群島(越文稱黃沙)、南沙群島(越文稱長沙)主權界定雙方意見不一,在南沙群島方面又因主權涉及越南、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及台灣,紛爭一直無法停息,對於美國的涉入,中國也大為光火。
    越南1995年加入東南亞國協,並與斷交20年的美國恢復建交,與東協周邊亞太國家及西歐列強均積極往來,保持良好互動,200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下龍灣 ↑ 二○一○年越南接待了近四百四十萬名觀光旅客,北部下龍灣與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皆為觀光越南的必遊景點。 (圖片/達志影像/AP)
臨河小屋 ↑ 對照這幾年來城市裡快速飛漲的房市天價,湄公河畔的臨河小屋反顯得自在。(攝影/王志宏)
小民之樂 ↑ 胡志明市區雜亂的街景看似落後卻充滿小民之樂。(攝影/王志宏)
Bitexco金融大廈 ↑ 從胡志明市最高建築Bitexco 金融大廈鳥瞰市區,一旁西貢河千帆過盡、夜色璀璨,胡志明市又有「小上海」之稱。
峴港 ↑ 工人在峴港一處工地進行鋪路工程。峴港為一天然良港,近年來外商看好其臨海位置,紛紛投資興建高級渡假飯店。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相關文章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