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裴凡強 / 攝影/裴凡強 / 第190期2014.05 【特別報導】曾母暗沙 縹緲的國境之南 離台灣兩千兩百公里的南沙群島之南,過去受限於距離難以前往。直到性能優越的研究船「海研五號」啟用,才首度深入進行研究與探索。 2
撰文/張子午 / 攝影/安培淂 / 第190期2014.05 【想望家園】韌性之城 基督城震災後的摸索與重生 二〇一一的大地震,將紐西蘭第二大城基督城變成一片殘破的廢墟。雖然重建的腳步曠日費時,堅強而樂觀的市民用創意為空間提出種種可能。 0
撰文/沈競辰 / 攝影/沈競辰 / 第190期2014.05 【自然寫真】白雲之上 台灣巨木、老樹巡禮 自雪山主峰遠望玉山圓柏形成的「白木林」。它們是燒死後的枯幹,因高山氣溫低,分解緩慢而屹立於此。除毀於祝融,人類破壞遠勝於大自然。 0
撰文/林佳禾 / 攝影/劉子正 / 第190期2014.05 【我們是台灣】機動之島 看機車,見台灣 機車是台灣最尋常的街頭風景,有最強大的便利,也有最不羈的率性。它深入每個台灣人的生活經驗,但卻處於交通秩序的灰色地帶。 2
撰文/林亦非 / 攝影/林亦非 / 第190期2014.05 【探索世界】在貧國獅子山的醫療救援 送愛心到西非 位處西非洲的獅子山盛產鑽石,然鑽石交易反為該國內戰埋下禍根。烽火連天下醫療資源匱乏,幸賴外籍志工醫師投入,為長久陰霾帶來曙光。 0
撰文/王志宏 / 第190期2014.05 【編者的話】190 認識自己,容易嗎?其實認識自己後,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知曉自己的缺點。【我們是台灣】是《經典》嘗試解析台灣人集體個性的系列專題,真正用意也是在認清自己,才能在全球競爭市場上發揮一己之所長。 0
撰文/葉子豪 / 攝影/蕭耀華 / 第190期2014.05 【經典書摘 】烽火邊緣 愛的約定 慈濟人在大漠中的膚慰 母子等待發放冬衣與糧食,是敘利亞內戰後的難民營縮影。慈濟志工秉持證嚴法師慈悲喜捨大愛情懷,讓難民感受親身膚慰。 0
目錄 / 第190期2014.05 《經典雜誌》第190期精彩內容 台灣是世界知名的「機車王國」,我們不僅製造機車,更愛騎機車。戰後數十年間,台灣機車從區區數百輛暴增到近一千五百萬輛,幾乎每個成年人都能分配到一輛車,也擁有合法騎車的駕照。機動性高、使用彈性大的機車是台式便利的典型,但它也常被批評為交通亂源,如何與機車共處、打造和諧整合的交通文化,是台灣社會的重要功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