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 / 攝影/劉子正 / 第275期2021.06 【減法時代】無用大用 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種植烏殼綠竹筍的竹農沈榮堂,正將放置了一年以上的竹廢料焚燒,看似棘手的農林剩廢,其實卻是有機農業、再生能源的一帖解方。 0
撰文/彭啟明 / 攝影/劉子正 / 第274期2021.05 【特別報導】正視乾旱常態化 智慧水管理的挑戰 苗栗南庄的南埔水圳自去年十月上鎖,禁止灌溉用水。全球暖化之下,區域性旱象恐將成為常態,政府須重新省思強化水資源的風險管理策略。 0
撰文/吳佳珍 / 攝影/劉子正 / 第273期2021.04 【建築台灣】打開公共空間 改變你我生活樣貌 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以下凹設計融合公園與捷運站,增加民眾與自然的互動。過去封閉制式的公共建築正逐漸打開大門,讓公共回歸大家。 0
撰文/潘美玲 / 攝影/劉子正 / 第273期2021.04 【減法時代】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屏東以層積竹材蓋建的樣品屋。利用竹子取代木材、鋼筋,可達到低碳、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 0
撰文/陳芛薇 / 攝影/劉子正 / 第271期2021.02 【建築台灣】人人住得起的未來 台灣社會住宅下一步 台中太平育賢社宅模型置於尚未完工的區域一角,八年二十萬戶社宅正如火如荼地開闢中,社宅讓抽中者安居,但龐大的居住問題仍須被重視。 0
撰文/陳芛薇 / 攝影/劉子正 / 第270期2021.01 【共享之域】無遠弗屆 疫情催化的零接觸生活 台灣「中華藏友會」今年改以遠距即時視訊線上教學。新冠肺炎衝擊下,實體社交受限,但也因此促發了醫療等各方面的遠距與數位應用。 0
撰文/潘美玲 / 攝影/劉子正 / 第269期2020.12 【人文風景】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早期建築普遍使用木材構築,今日則因大量使用混凝土造成環境負荷。甘銘源與李綠枝為減少地球CO2排放量,致力以專業為人間築美善。 2
撰文/潘美玲 / 攝影/劉子正 / 第266期2020.09 【人樹之間】攀樹採種人 膽識兼具的「森林接生婆」 吳佩芬以高枝剪悉心採下五掌楠上的種實,腰間的攀樹坐帶方便高處移動及防滑落。這一雙撮合種子與土地的媒妁之手,掌握了森林的未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