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美玲 / 第297期2023.04 【減法時代】碳「竹」跡 竹林碳匯的夢想與實現 都說種樹減碳可以救地球,那麼竹子呢?竹林經營期短、固碳量比樹木還高,竹子帶我們走的淨零道路,每一步都是珍惜地球的清淨足跡。 0
撰文/潘美玲 / 第298期2023.05 【編者的話】298 本期的封面是三隻可愛的草鴞幼雛(七週齡),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屬於夜行性、隱居白茅草原,二○○八年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0
撰文/潘美玲 / 第296期2023.03 【編者的話】296 土耳其、敘利亞發生了一場七.八級的強震,至今奪走了超過四萬多人的性命,來自世界各地的物資與愛心相繼馳援災區,顯現大愛地球村的美善一面。 0
撰文/潘美玲 / 攝影/安培淂 / 第294期2023.01 【草葉集】棲地與蛙 人類的田地、動物的家園 台北赤蛙(雷公蛙),過去普遍棲息於淺山梯田、茶園、蓮池裡,近年卻突然失去踪跡。環環相扣的生物鏈中,究竟誰才是讓牠們消失的元凶? 0
撰文/潘美玲 / 攝影/安培淂 / 第293期2022.12 【草葉集】里山香草之路 萃香成金 植護家園 九月份宜蘭雙連埤的犬香薷採收一景。台灣生物多樣性豐富,芳香植物極具潛力,小而美的里山社區,應該可以是發展的起點。 0
撰文/潘美玲 / 第294期2023.01 【編者的話】294 緣於對佛陀和佛法的尊重,原始佛教其實秉持的是不造像原則,之後受了印度、希臘、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及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才逐漸出現為佛造像的具體藝術,而隨著佛法流傳各地弘化,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亦有了因時、因地流變的世俗性適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