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在西部海濱的台十七線,除了是百年前移民登岸時第一塊踏腳石外,也是養殖等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所在,隨著工業區一個個興起,環保意識同時抬頭,經濟發展與環保的拉鋸,遂成了最矛盾的議題。
一部台七線的開發史,不僅是交通的發展史,更是一部種族之間的抗爭史,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泰雅族文化、日本的殖民文化,以及以大溪為代表的漢文化,三者在融合的過程中呈顯出的激盪和衝擊,至今仍可看出一些餘緒。
窮山惡水,逼迫著貴州的子民終年劬勞猶未能溫飽,層層峰巒,庇護了漂浪的苗族卻也阻絕子弟的未來。面對千百年貧困循環,一九九七年起,慈濟基金會投入貴州的賑災發放從「濟貧」、「遷村」、「教育」三大面向,逐步扶助貴州苗民。
穿梭在丘陵地間的台三線,這條早年沿線種滿茶與樟腦的產業之路,近年又以草莓、水梨等水果聞名於世,加上斷層帶密布造成的地震傷痕,種種記憶共同釀就了台三線獨具一格的台灣味。
高樓林立的大阪,乍看之下與東京無二,鏡頭難以捕捉這個城市獨特的商都氣質。今日的大阪以搞笑文化與美食聞名,有誰記得,大阪曾是日本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
七○年代,在關渡地區大舉開發前,小水鴨數量每年可達一萬隻以上,超過全球總數的百分之十,而隨著城市擴張、產業變遷,棲地逐次遭受破壞,幸有有心人士的保育,才能免於數量減少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