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第243期2018.10 《經典雜誌》第243期精彩內容 前身為「豬仔館」的務邊之家,所陳列的歷史文物揭露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華工歷史。一九四○年代以前,南洋有約兩百萬的華工,大都被迫簽下不平等的勞動契約,有如豬仔般地販賣,遠赴各地。二戰後,為打擊馬共,英殖政府堅壁清野,迫使散居鄉間的馬來西亞華人集居特定區域,成為今日的華人新村。 0
撰文/賴英錡 / 攝影/安培淂 / 第243期2018.10 【特別報導】老時光 新活水 馬來西亞華人新村 朱有來一家從英殖時期即居住在沙登新村中, 如今三代同堂,四○年代,英國殖民政府為打擊共產黨,強迫華人集體遷入新村。 0
撰文/楊森豪 / 攝影/顏松柏 / 第243期2018.10 【閱讀地圖】輿地之圖 細緻精美的官方古地圖 一八八九年苗栗大湖的地圖,由霧峰林家林朝棟部屬梁成柟清查而成。在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下,軍事駐守與外國洋行搜購大湖樟腦運往國際。 0
撰文/陳芛薇 / 攝影/安培淂 / 第243期2018.10 【建築台灣】美感校園再造 孵化美的公民 台北市明湖附幼改造後,讓教室內的孩子可以一眼望向室外的世界;用嶄新思維打造的新校園空間一個個誕生,以環境孕育下一代對美的感受力。 0
撰文/黃佳琳 / 攝影/顏松柏 / 第243期2018.10 【海洋台灣】黑潮二十載 體檢台灣海洋環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團隊搭乘多羅滿賞鯨船「小多」遶台一周,檢測全台重要溪流出海口及沿近海域,發現台灣周邊海域垃圾無所不在,令人震驚。 0
撰文/楊森豪 / 攝影/劉子正 / 第243期2018.10 【人樹之間】 行道樹 打造都市美感與新生態 行道樹、公園與綠地在台灣都市中比例偏低,僅能有「功能性」用途,除了遮蔭、防風、隔絕噪音、休閒遊憩之用外,行道樹更可扮演多樣的角色。 0
撰文/陳歆怡 / 攝影/劉子正 / 第243期2018.10 【歲時風土紀】 富里 穀稻秋聲音樂節 行道樹、公園與綠地在台灣都市中比例偏低,僅能有「功能性」用途,除了遮蔭、防風、隔絕噪音、休閒遊憩之用外,行道樹更可扮演多樣的角色。 0
圖片/台中慈濟醫院公傳室 / 撰文/廖翊君 / 撰文/蔡明憲 / 第243期2018.10 【經典書摘】 大愛醫生館 簡守信院長的人文醫療探索 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走出診間,仍深入各地為醫療匱乏的人義診,其行醫體悟更散見於不同媒體,展現著悲天憫人、視患者如己身的情懷。 0